假如郁達夫生活在今日,估計是寫不出《故都的秋》這么美的散文了,北京已很難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就是他住過幾年的杭州,如今晴日里也見不到幾片云彩,頭頂很多時候也就那么灰蒙蒙的一個罩子。杭州的灑水車一路播放的,是以胡適的詩為詞的《蘭花草》的曲子,它讓人百聽不厭,只因它每天在耳邊響起幾次,就意味著給周邊的街道除了幾次塵。(相關報道:武漢后湖10萬居民面臨工地揚塵污染)
人們苦澀地戲稱“塵土飛揚”的城市為“光灰之城”。城市被籠罩在灰塵中的原因很多,但現在全國各地大小城市有一個不約而同的“造塵工廠”,那就是建筑工地。《武漢晚報》報道,武漢有10萬居民的后湖區,布滿了建筑工地,一輛輛渣土車呼嘯而過,灰塵把行道樹都弄得灰頭灰臉,風起的日子,灰塵漫天飛舞,無風的時候,花壇邊沉積的灰塵有的超過3厘米厚。在這個“光灰之城”里,居民的生活苦不堪言。
曾經的白水綠地,變成了制造大量灰塵的建筑工地,哪怕這是必經的城市化的陣痛,那也不能把周邊居民的身體健康作為犧牲品。紅了房地產,可不能黑了老百姓的肺。據統計,中國每10萬人就有35人患有肺癌,目前肺癌的死亡率已居癌癥之首,預計到2025年,我國每年死于肺癌的患者將接近100萬。這是因為我國是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每立方米空氣中所含的懸浮微細粒子,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是20微克,而我國只有1%的城市居民生活在40微克的標準以下,有58%的城市居民,生活在100微克標準以上的空氣中。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前提是不能讓生命更脆弱。在網上隨便搜搜,看到很多游記隨感里的造句與灰塵有關,比如“這城市,灰塵很厚”、“這是一個長滿灰塵的城市”等等。人體每天需要呼吸15立方米的空氣,在一個飄滿灰塵的城市里,人就成了人體吸塵器,有專家說,這樣持續下去,細粒子污染對身體的危害比切爾諾貝利核輻射還要嚴重。
滾滾紅塵,很多是人為造成的,雖說人原是要“塵歸塵,土歸土”的,但活著時總不應該成為一個過濾塵土的機器。武漢后湖區的居民說,其實除灰降塵的招數挺多,比如:硬化或綠化暴露的黃土,每條街都用小型便攜高壓水槍沖洗,建筑工地車輛出入按要求清洗車輪,加大灑水車的噴灑力度,等等。辦法總比困難多,關鍵要看環保部門和城管部門愿不愿意加強監管,肯不肯對老百姓的生命健康負責。
天空灰了,肺葉就黑了,監管空了,生命就被透支了。事實上,很多“光灰之城”卻是自詡為“綠色城市”“低碳城市”的。這些城市每年報告的空氣優良天數都在300天以上,與居民的實際感受出入極大,到底是標準低了,還是視神經萎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