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價值的垃圾竟搖身“變”成千家萬戶不可少的電能。這一過程有什么奧妙之處?日前,快報記者在鹽城市的大吉垃圾焚燒發電廠找到了答案。在江蘇省物價局價格杠桿的有力扶持下,這家企業建成5年來頭一回“賺到”了。
歸類、滲水、挑揀、焚燒……經過一系列程序后,垃圾經過燃燒會產生高溫煙氣,這使得余熱鍋爐管內的水加熱變成蒸汽,進而過熱的蒸汽推動汽輪機,將熱能轉化成機械能帶動發電機發電。然后,經過變壓室的升壓處理后,通過高壓輸電線路,并入城市電網。據了解,這座垃圾發電廠建成于2005年,每天能“吃”掉1200噸垃圾,除了鹽城本地,還能“吞”掉興化、泰州、姜堰等地的垃圾。
據悉,這家垃圾發電廠過去幾年一直處于虧損狀態,運營的成本超過發電的收益。經過研究,省物價局于今年1月出臺“分段計收”上網電價政策進行扶持,并同時設計了一套在線監測系統,這樣從今年1月到10月,該廠增收884萬元,實現了盈虧平衡。
鹽城垃圾發電廠只是全省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的一個縮影。在省物價局“價格杠桿”的作用下,今年全省新能源發電量持續增長,達到50多億千瓦時,相當于全省城市居民生活用電的40%。除了鼓勵可再生能源發電,省物價局同時對高耗能企業“開罰單”,實行“差別電價”政策:能耗越高,電費也就收得越高;限制類耗電設備每千瓦時加價0.1元,淘汰類設備提高到0.3元。快報記者 沈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