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夏萌
她是中國乃至世界矚目的熊貓專家,野外研究熊貓十年,始終致力于支持和提高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的有效性;她是北大保護生物學的學科領頭人,長期從事生態系統的監測保護和研究工作;她是NGO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創始人,正和環保科學家一起用創新的思路和方式來解決人與自然生態的平衡;她是走在中國自然保護前沿的思考者,用出色的文章和攝影作品展現自己對自然保護的思考……她是呂植,一位保護人類未來的女科學家。????
半路出家開始熊貓研究
和許多活潑好動愛好幻想的孩子一樣,呂植從小就喜歡野外探險、環球旅行之類的驚險故事,而達爾文、珍妮·古道爾等科學家為研究孤身探險的經歷更是讓她對生物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大學填報志愿時,她毫不猶豫報了北大生物系。在她的心目中,生物學是好玩的學科,但是進入學校后,呂植才發現生物系和她所想象的大相徑庭,既沒有植物研究也沒有動物研究,呂植傻眼了。?
到底是在一個自己不感興趣但卻有著良好前景的領域繼續學習,還是尋找自己真正喜歡的領域?大學的頭幾年,呂植很迷茫,直到她遇到了正在四川臥龍研究大熊貓的潘文石老師。身邊真的有人在從事那種野外探險的研究工作!得知潘老師要招收學生參與熊貓研究,呂植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她找到潘文石老師要轉拜在他的門下。然而隔行如隔山,野外研究只有熱情遠遠不夠,潘文石并沒有馬上同意呂植的請求。?
潘老師的婉拒沒有讓呂植打退堂鼓,呂植再三找到潘文石,講述她兒時的理想和對野外生物研究的興趣。呂植的堅持和誠意感動了潘文石,他接收了這個半路換專業的女學生。
10余年執著野外艱苦生活
1985年,當別的畢業生懷揣護照,手捧托福GRE,等著赴美簽證時,呂植跟隨著潘文石教授的研究團隊一頭扎進了秦嶺的深山老林中。?
秦嶺是我國大熊貓分布最密集的地區,這里有107道溪流和108道山梁,總面積達250平方公里。?
野外考察生活單調枯燥,研究大熊貓從觀察每一個大熊貓的糞便開始,野外考察生活也是艱苦的,酷夏被毒蟲螞蟥叮咬,嚴冬則徹骨寒冷。每個月有那么幾天,呂植和團隊的同仁們都要晝夜守在零下十幾攝氏度的野外,通過無線電實時監測大熊貓的動態,為了不驚動大熊貓,隊員們不能生火做飯,帶上去的食物全變成了冰疙瘩。?
長期在陰冷潮濕的野外工作,導致呂植患上了嚴重關節炎。為抵擋陰冷潮濕的空氣,呂植和同伴們每晚總會在小屋里燒炭取暖。有一天晚上,同伴出去起夜,剛把門打開一條縫,就因煤氣中毒一頭栽倒在地。從門縫里刮進來的山風將同伴吹醒,她馬上叫醒依然在昏睡中的呂植。呂植恍恍惚惚地說著“我沒事”,話音未落,也一頭栽倒在床上。從那以后,即使是多受點凍,呂植都要將小屋窗戶打開,然后才敢安睡。?
伴隨著艱難的付出是豐碩的成果,從1985年開始研究大熊貓起,呂植撰寫的論文屢屢獲獎,還獲邀到國外做保護遺傳學的課題研究,這是一個留在國外繼續深造的好機會,但呂植謝絕了,又回到中國投身動物保護事業,她想為熊貓再多做點什么。
在研究熊貓的過程中,呂植發覺科學研究只能揭示熊貓的生存狀態,卻不能解決最根本的問題——熊貓因生存環境的惡化種群岌岌可危。“長期和大熊貓在一起,很自然和它們產生了感情。看到它們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很難做到今天觀察它們,明天就離開,任它們自生自滅。”呂植意識到,作為一名科學家還應該是做一個行動者,而不是旁觀者。從研究熊貓轉向保護熊貓,呂植的人生也開始轉折。?
在呂植曾研究過的秦嶺熊貓棲息地區,無節制地采伐木材嚴重影響到了熊貓的生存,熊貓還在,樹林卻沒了。在熊貓產仔100米開外的地方就有國家林工企業在砍樹,熊貓已到了無處可躲的地步。1994年呂植與潘文石老師上書中央描述熊貓危機,三周后他們就收到了朱镕基副總理的批示。隨后,國家撥了一筆資金,加上世界銀行的援助,秦嶺終于在1995年停止砍伐森林,成為國家級保護區。?
這件事對呂植的觸動很大,在現實面前她第一次感覺到科學家其實能做的很少。給國家領導人寫信固然能解燃眉之急,但卻不是長久之計,當地百姓和官員也因此而產生反感,因為禁止砍伐斷了他們的生活來源,2000多工人因林業局轉產而失去了工作,因為保護生態而破壞人的生活方式,這是好的辦法嗎?呂植覺得必須找到一種機制來解決問題。
嘗試保護發展相結合
1995年,時任世界野生動物保護基金會中國物種保護區項目主任的呂植在四川平武縣開始了將環境保護與當地經濟結合的試點——通過發展生態旅游來替代伐木經濟。
平武縣王朗自然保護區是中國最早設立的大熊貓保護區,1998年森林停伐,當地的經濟支柱立刻斷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沒有保障,盜伐和偷獵的現象時有發生。經過和當地協商,呂植和同事嘗試發展以熊貓為主題的生態旅游。
呂植介紹,所謂生態旅游,強調旅游不僅愉悅身心、增長見識,還應該做到真正的對自然友好。為了盡量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大興土木是不被建議的,這里沒有豪華酒店、高速公路等一流的硬件條件,而是在現有設施基礎上,保證游客住宿舒適、衛生。在旅游旺季,游客被分流到周圍民宿中住宿。
呂植和同事幫助當地政府建立起一套知識和體驗結合的旅游模式,并制定了一系列激勵機制,鼓勵當地人參與保護,并從保護中受益。百姓受益后更加自覺積極地參與巡山、救助大熊貓等保護工作。令呂植自豪的是,將保護與發展結合,王朗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游項目仍是目前中國保護野生大熊貓生存環境工作中的最成功的項目之一。
探索神山圣湖社區保護
從那以后,呂植由一名單純的科學家,變成了環保實踐者,而她關注的視野也從大熊貓擴展到了整個生物多樣性。
1996年,呂植第一次去西藏考察,當地居民對環境的自覺愛護讓她驚訝。
55歲的活佛珠尕一直生活在青海省雜多縣地青村。他覺得自己的使命就是保護這里的神山:保護它所擁有的野生動物、草地和瀾滄江。在藏傳佛教中,“萬物平等”、“不殺生”是非常重要的理念,所以當民間環保主義者向牧民提出保護神山時,牧民欣然接受。
百姓們對自然的愛護出自于傳統文化,而不是靠政策的強制。這讓呂植深受啟發和好奇,在對四川和青海的79個寺廟,219座神山,39個圣湖調查后,她發現,94%的寺廟針對神山圣湖有不同程度的保護措施。當地居民不僅世代保護著周圍的神山圣湖,還積累了很多珍貴的鄉土知識和可持續管理自然資源的模式。由此,呂植提出了神山圣湖保護項目,讓當地百姓成為生態保護的主體。
呂植在三江源保護區做了一個試點,推廣社區保護機制,把社區管理權授予老百姓,“他們騎著馬和摩托巡邏,負責保護動物和環境,我們每三個月監測一次,保護狀況好的就發獎金。”就這樣,當地居民自發自發種樹、巡山、清理垃圾……
“長江、黃河、瀾滄江、怒江等‘母親河’均發源于西部的‘神山圣湖’,而對‘神山圣湖’的保護將惠及中國5億多民眾。”呂植呼吁,應該立法鼓勵社區保護模式,將社區保護地正式納入國家的保護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