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12月29日消息(記者鄭軼 王亮 季蘇平)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兩年前,東方汽輪機廠在8級的強震中損毀嚴重,主力產品火電機組的生產基地地處重災區的漢旺,遭遇沉重打擊。兩年過去了,東方汽輪機集團重建完成,實現了鳳凰涅槃,他們也希冀利用危機帶來的機遇掀起中國電力布局的新浪潮,成為中國風電市場的主角。
30多歲的楊學輝面龐黝黑,一副眼鏡能讓人立刻想起技術員這個稱謂。“5·12”地震前他是東方汽輪機集團,火電設備生產線上的一名技術工人,那時候火電在廠子里是領頭老大。然而8級強震改變了這一切,楊學輝所工作的火電設備廠受損嚴重, 08年底廠子在德陽異地重建時,楊學輝被分配到了風電事業部:
楊學輝:當時我本來在搞火電,后來在德陽廠房異地生產。風電生產是我們恢復最快的產業,火電受到一定的影響,為加強風電這塊,應廠里安排,配備了一些干部過來這邊。
地震讓東汽蒙受了巨大損失,同時也造就了東汽浴火重生之后產業轉型的新的契機。地震發生后僅3天,東汽風電事業部的黃錚就踏上了去北京的招標之路。
黃錚:國電能源有5個項目要招標,準備在14日開標,我們把前階段的工作都做好了,結果12日就地震了。13日凌晨自救,到了晚上6點請示領導這個標到底還去不去。領導決定要去,14日去投標。對方出于對東汽機組的信任,相信東汽人能做出令他們滿意的機組,這個項目一周以后就發了一個中標通知書。
最終,東汽拿下了這“震后第一單”:價值3億多元的33臺風力發電機組訂單,不僅獲得了寶貴的重建資金,更為痛失300多位工友、家人的東汽人鼓了一把勁。2010年5月10日,重建后的東汽在德陽宣布正式投產,同時把產業定位從火電設備制造為主轉向風電、核能等清潔能源設備為主。如今風電產值已占到東汽總產值的半壁江山。
黃錚:地震完之后,風電這塊廠房擴大,比以前擴大了有兩三倍。產能呈幾何數字往上走,07年產出量是208臺,08年是800臺,09年產出1100多,產量增加特別快。我們今年產值200多億元,風電產值占到100億元左右。
在中國能源網信息總監韓曉平看來,東方汽輪機廠由于是大型汽輪機廠,四川過去又是軍工基地,實力還是非常雄厚的。又加上四川離青海、西藏等風力發電地區很近,具有天時地利,轉型順理成章。
韓曉平:東風汽輪機是大型汽輪機廠,四川本身過去又是我們的軍工基地,三線工廠還是有基礎的。四川這個地方一個特殊的優勢,就是離青藏地區更近一些,在道路允許的情況下,他們的產品到西部地區,更加方便。
鳳凰涅磐,經歷了巨大災害的東汽集團,不僅快速恢復了生產,而且后來居上,現在他們已經躍居國內風電市場占有率第二。但是東汽人不滿足市場占有率,根據東汽的規劃,他們把全新的風力發電機組工廠化經營的理念引入到風電市場,從風電設備提供商轉型成風電運營商。
風電事業部副總經理馬榮華:設備要良好運轉,它需要工廠化管理的一種理念,整個運營管理,推進3個前移,一個貼近用戶,管理陣地前移,建立了5加2服務基地,在靠近風廠300公里半徑內,建立了服務基地。第二個,備建中心庫前移,保證用戶出現故障及時處理。第三個,配套服務商的支持。
東汽廠希望依靠這種轉型在新能源發電的競爭中占得先機。而韓曉平則表示,東汽廠的轉型不僅推動新能源發電產業的布局,更有可能帶動整個四川,乃至于這個西部的區域經濟發展。
韓曉平:四川老工業基地有豐富的人力資源,他們向一些項目提供后繼服務,一方面可以減少運營商的成本也壓力,另一方面增加就業,還能增加企業的收益。同時會使管理更加社會化,社會化會使風力發電有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