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1月9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青海省以綠色經濟構筑高原生態屏障,實現高原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
初冬,青海湖畔金銀灘草原是最繁忙的季節。牧民們正忙著把膘肥體壯的牛羊裝上汽車運向市場。看著手里沉甸甸的百元大鈔,忙碌了一年的牧民們個個喜笑言開。
牧民拉毛扎西:過去我們看誰家富有,就看他家養了多少牛羊。而現在主要看承包草場經營的好壞,還要看誰家賺的錢多。
拉毛扎西算了一筆賬,過去出售一只成羊需要飼養兩年時間,而現在牧民全部出售羊羔,飼養周期只有4個月?!把蚋峤洕辈粌H使草原得到了休養生息的機會,而且每只羊羔平均比成羊多賺了100多元。
青海省是我國五大牧區之一,擁有5億多畝草場,2700萬頭牛羊,而這些數字的背后,卻是草場退化、荒漠化加劇。生態環境的日趨惡化,不僅對全國的生態安全構成巨大的威脅,而且給當地人民生活生產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
黃河源頭瑪多縣縣長當周:80年代瑪多是全國的首富縣,為什么在30年的時間當中整個草場退化這么嚴重,現在退化的面積達到將近70%多。
黃河源頭的瑪多縣從全國首富縣淪為貧困縣的慘痛教訓,使青海人感覺到了生存的危機,更加認識到保護生態的歷史責任。青海省因此提出了“生態立省”戰略:三江源核心保護區取消了GDP考核; 數百萬畝草場實現禁牧,牧民們經營起“藏家樂”,用歌聲迎接著遠方的客人。生態游、民族宗教文化游產業像雨后春筍,給青海高原大地注入了巨大的活力,2010年青海全省旅游收入達到70多億。
青海省三江源保護辦公室主任李曉南:退牧還草工程實施之后,三江源地區草地的產量普遍提高,五年平均產草量提高了21% ,生態退化的趨勢得到了明顯的遏制。三江源地區廣大干部群眾的貢獻,就在于確保這個地區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始終呈現藍天 。
讓高原的天更藍,水更清,綠色經濟的理念在高原大地結出累累碩果。
青海省委書記強衛:保護生態就是保護生產力,建設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我們一定要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理念,努力實現保護與發展的雙贏。 (記者凌晨 羅占祥 葛修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