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電 遼寧省建平縣一起發生在兩年前的學生“集體中毒”事件,最近在網絡上引發熱議。網民們紛紛質疑:眾多學生“集體中毒”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為何至今說法不一?當地一家為群眾詬病的生產糠醛的化工廠到底有沒有重大環境污染隱患?是否一直威脅周邊居民身體健康?近日,記者到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調查此事。
工廠排污致學生集體中毒
20日,遼寧省建平縣張家營子鎮,60多歲的徐鈺回憶,2008年10月17日,鎮上的學校附近空氣有刺鼻氣味,經查是從距離學校不遠的一家糠醛廠飄過來的。當天下午,一些學生陸續出現頭暈、惡心、發燒、嘔吐等癥狀,學校安排發病學生回家休息。隨后幾天,眾多發病學生被送到醫院治療。
據建平縣政府工作人員介紹,事發后,縣里有關部門立即展開救治工作,遼寧省衛生廳也派出專家組,參與調查。但至今,政府與當地村民仍存在分歧。
檢測未包含致毒物
朝陽市環保局相關人士介紹,事發學校出現學生“集體中毒”情況后的第三天,朝陽市環境監測站在事發地重點檢測水和大氣,沒有異常情況。但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坦承,當時糠醛廠剛剛點火生產,設備運轉不正常,所以檢測結果并不能代表事發當日的企業排污情況。
另外,當時檢測的污染物不包括“糠醛氣”,因為當地檢測機構沒有能力檢測。糠醛氣有刺激性,人吸入、攝入均可引起急性中毒。
“元兇”被指未批先建
當地群眾懷疑,“兇手”是建平縣大豐玉米芯制品有限公司。這家企業是化工企業,主要以玉米芯為原料,加工制造糠醛。
我國現行法律法規明確規定,任何建設項目不通過包括環境影響評價在內的行政審批,不得擅自建設、生產。
建平縣環保局局長李國學表示,這家企業在2007年5月向市環保局提出環評申請,但由于遼寧省進行包括糠醛企業在內的環境專項整治,直到2009年,環保部門一直沒有審批同意該項目的建設。但企業急于投資獲利,2007年6月,就擅自決定“未批先建”。2008年5月,自行點火、調試設備,5個月后,中毒事件發生。
直到記者發稿時,學生及家長仍對此事心有余悸。事發前,該學校有學生943人,而目前已經減少了324人。
■ 追訪
達標排放存在監測“盲區”
朝陽市、建平縣一些部門負責人表示,現在這家糠醛企業按照環保部門的要求進行整改,手續已經完備,經過縣環保部門每月的監測,各項指標報告正常。但環保局有關負責人也表示,在監測糠醛廠排放的大氣污染物當中,并不包括可以致人中毒的糠醛氣。
國家現行的空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并沒有“糠醛氣”一項,在此情況下,國內一些省份已出臺了地方標準。吉林省規定企業排放的糠醛氣不能超過0.3毫克∕立方米,同時明確了糠醛氣的檢測方法。朝陽一些干部群眾建議,遼寧可以參照其他省份的做法,通過地方標準來規范糠醛企業生產。
■ 相關新聞
水泥廠污染年補村民30元
據新華社電 10多年來,因為附近水泥廠排放的水泥灰,重慶奉節縣草堂鎮歐營村近200名村民深受其害,而補償是每人一年幾十元的“污染補償款”。
村民趙振林說,只要幾天不下雨,菜葉就裹滿水泥灰。吃的時候即使洗上兩三次,晾干了仍是灰色。
村民郭志峰家的2畝柑橘地里,柑橘裹滿灰土像個煤球。他說,市場上的柑橘可以賣到2元錢1斤,自己的卻1.5元1斤都沒人買,“收購商說這柑橘黑得嚇人,懷疑有‘毒’。”
他說,村民得到的賠償費是每人每年30元左右,遠不及柑橘減產的損失。
> 相關報道:
江蘇儀征10名工人疑因化工污染發病1人死亡
江蘇化工企業排污污染全市自來水被判罰百萬
江蘇鹽城化工企業董事長因污染水源獲刑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