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四島”議題被炒熱 尷尬時刻日外相訪俄 東京是否遭莫斯科捉弄
本報特約記者 方亮
2月11日,日本外長前原誠司對莫斯科進行了一次引人注目的訪問。稱其引人注目,是因為俄日爭奪多年的“北方四島”問題早已因俄總統梅德韋杰夫的一次突然造訪而被炒得沸沸揚揚,又因最近雙方關于該爭議島嶼互發狠話,使得此次訪問頗具意味。
200多年的恩怨
不少評論者指出,日本受幅員和資源限制,無論如何都無法成為一流大國。當東京與莫斯科再次因為“北方四島”問題而關系趨冷之際,島國日本的這種先天不足再次尖銳地顯現出來。去年11月,俄總統梅德韋杰夫率先訪問了這四個俄日爭議島嶼,隨后數個俄政府代表團先后造訪此地,讓日本人再次感受到200年前“北寇八年”的刺痛。
200年前,當處于江戶時代的日本為了防范西方的海上來犯而決定閉關鎖國時,俄羅斯人居然花費了300多年時間從亞洲最西端徑直延展至最東端同日本人做起了鄰居。1805~1813年間,俄國在北海道和如今的“北方四島”(主要是指俄羅斯堪察加半島與日本北海道間的國后、擇捉、齒舞、色丹四個島嶼)上同日本人進行了8年鏖戰,被日本人稱為“北寇八年”。
這段歷史充分顯示了島國日本的地緣劣勢,無論南北,須時時防范敵人從各個方向的來犯。由于幅員狹小,任何一次沖擊都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從這個角度講,近在咫尺的“北方四島”尤其讓日本人感到忌憚。
為了北方安全,日本人同俄國人歷經日俄戰爭、二戰中的數次較量卻終究未能徹底保證北方邊塞的安定。蘇聯解體后,日本曾乘俄羅斯國內動蕩之虛試圖用經濟援助換回四島,卻因俄國內民族主義浪潮而未能如愿。當全球經濟危機大潮來襲,俄羅斯再次陷入經濟困境,但普京在困境中卻沒有想起日本人,而是將目光投向了日益崛起的東亞傳統強國中國。在一次訪問中,普京向剛下飛機的中國總理溫家寶提出用巨額貸款換俄遠東石油的提議,這等于給日本用經援換領土的方案判了死刑。
“北方四島”問題就這樣成為俄日關系中的一個死結,雙方似乎都在有意回避該問題,而著力發展經貿關系。在四島留有駐軍的俄羅斯當然沒有必要炒作四島問題,而缺少資源的日本人為了更多得到俄羅斯遠東的豐富資源也選擇沉默。
東京顏面受挫
但表面的平靜被去年11月俄總統梅德韋杰夫一次突然的登島舉動打破。當梅德韋杰夫手持照相機像一位游客一樣欣賞著這四個島嶼的風光時,日本人無論如何都無法繼續保持沉默了。
日本政府再次強調四島是日本的固有領土,并稱梅德韋杰夫的舉動是“不可接受的”。相比日本政府的表態,日本民族主義團體的行動要更加火爆。俄羅斯駐日本大使館竟然收到了一封裝有子彈的信件。
但不論日本人怎么抗議,俄羅斯人不為所動。俄政府官員在評論此事時用一句“總統視察自己的國土難道還用別人批準?”來作為回應。俄羅斯人擁有對四島的事實占領,進退自如。
就在這一背景下,日本外長“硬著頭皮”對俄羅斯進行了一次引人注目的訪問。在領土問題被炒得沸沸揚揚而且日本未能討得半點便宜之際,日本最高外事長官卻要登門拜訪。從外交角度來看,這種姿態無疑會讓眾多日本人感覺不是滋味。
實際上,這種尷尬從梅德韋杰夫登島時就已經頻繁出現。當時日本在第一時間宣布召回駐俄大使,盡管沒有明言是為應對俄羅斯挑釁的舉動,外界對此均心知肚明。但俄方不為所動,無奈之下大使只得低調返俄,并聲稱此次回國只是為了向東京介紹莫斯科在“北方四島”問題上的立場和決定。對此,外界沒少質疑,僅僅為了介紹這些情況,需要勞煩大使不遠萬里回國一趟嗎?當年喬治·凱南向華盛頓介紹蘇聯政策時不也僅用了一封電文嗎,而那封電文奠定了美國在冷戰中的政策基礎。
隨后,日本政府又宣布辭退駐俄大使,原因是他在應對俄羅斯“四島攻勢”時表現不佳。這或許是一種表現強硬的舉動,但最多是一種“自傷”式的動作,照樣無法撼動莫斯科的登島決定。多個俄政府代表團此后陸續登島視察,其中甚至包括國防部長謝爾久科夫率領的代表團。
2月8日,日本外長前原誠司在訪問俄羅斯前3天,公布了訪問行程,其中包括與俄外長拉夫羅夫和總統辦公廳主任納雷什金的會談。但前原誠司既見不到梅德韋杰夫也見不到普京。俄政壇兩大巨頭的回避讓日本外交顏面受挫。
日本為能源而來
2月11日,前原飛抵莫斯科開始訪問。俄羅斯《自由媒體》報評論道,“北方四島”問題本身對日本政府就是一個大大的尷尬,因為前原誠司到那里視察所用的時間和精力要遠遠小于來一趟莫斯科。下飛機后的第一場會見便在兩國外長之間展開。正像外界估計的那樣,會見充滿了緊張氣氛。一臉嚴肅的俄外長拉夫羅夫開門見山:“坦率地說,我本希望在更合適的氣氛下在莫斯科接待您。”拉夫羅夫接著說:“在您訪問之前,出現了一系列完全不可接受的行為。”他指的是日本政府一系列強硬表態以及出現在俄羅斯駐日大使館的那顆子彈。
相比之下,前原的回應沒有拉夫羅夫那么咄咄逼人。他自然重申了日本在四島問題上的立場,但也多次提到兩國要克服這一問題而多多在經貿合作上加大努力。拉夫羅夫也順水推舟,與前原大談兩國在經貿領域的前景。
前原在如此尷尬的時刻來到莫斯科,就像俄羅斯《觀點報》分析的那樣,俄羅斯豐富的能源是日本無論如何都無法忽視的。極端缺少能源的日本無法僅依靠從中東國家的長途進口。歐亞大陸上另一個資源富集區——中亞向東方輸送油氣的道路主要為中國所享有。日本只能將目光投向繼中東、里海—中亞之后的第三大資源富集區西伯利亞—遠東。
早在葉利欽時期,中國就曾試圖從俄羅斯購買西伯利亞石油,卻在日本的阻撓下遲遲未能如愿。普京時期,在日本利誘下,俄羅斯仍然在中國和日本之間猶豫不止。直到這次經濟危機來襲,普京才最終敲定將石油輸向中國,但與此同時卻從未拒絕日本石油管線的計劃。在富含天然氣的薩哈林地區,日本更是主要的參與者,從中攫取了很大一塊天然氣蛋糕。
此次訪問中,前原誠司再次提出希望俄政府可以批準日本公司參與到“薩哈林-3”天然氣項目及其他能源開發項目中來。俄《自由媒體》報稱,這才是日本著眼的重點。這也解釋了日本為何在此輪有關“北方四島”的博弈中處于如此不利的地位。
雄心萬丈的北極熊
那么俄羅斯呢?這輪風波是它首先挑起的,莫斯科為何不愿保持“默不作聲”的態勢而主動將其炒熱呢?
還記得“天安”艦事件嗎?在這艘韓國戰艦被神秘炸沉后的第一時間,原本在東北亞政治博弈中居于末席的俄羅斯突然提出,愿意派出一個調查團赴事發海域進行調查。這一老道的外交決策讓俄羅斯以一種十分穩妥卻又巧妙的方式保持甚至加強了在東北亞的參與。
圍繞解決朝核問題的數輪六方會談中,俄羅斯的參與一直居于末席。如今,當美國借“天安”艦事件重返東北亞并將其作為強力遏制中國崛起的政策起點時,俄羅斯必然要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到該地的地緣博弈中來。借此,俄羅斯無疑將攫取更多的外交紅利。憑借與美國和北約的關系“重啟”,俄羅斯西部的安全壓力驟減,莫斯科自然可以騰出更多力量到東北亞這個新的全球地緣政治熱點中來。
看起來,俄羅斯將“北方四島”問題當作參與此輪博弈的最好手段。炒熱這個問題,首先可以遏制日本這個美國在東亞的“馬前卒”;其次,更可憑借在這四個小島上的軍事存在來輻射東北亞,讓日本、韓國乃至美國均感到壓力。
梅德韋杰夫在此次外交攻勢中,命令國防部長謝爾久科夫著手加強俄軍在四島上的軍事存在,恐怕絕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