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全省共立案處理違法企業52463家,限期治理或整改42037家,關停14793家,罰沒金額10.3億元
南方日報訊 (記者/謝慶裕 通訊員/黃慧誠)寬敞明亮的廠房、集中有序的生產、統一規范的治污……曾經的污染重災區變成現代化的電鍍生產基地。在省、市、縣環保部門和當地政府共同努力下,經過一年多艱苦整治,位于惠州市博羅縣的龍溪電鍍基地如期建成。按照“關閉一批、提升一批、入園一批”的要求,截至去年底,轄區內原有的110家電鍍企業,81家限期治理、18家搬遷入園、11家吊銷排污許可證,日削減電鍍廢水排放量4100多噸,在有效控制污染的同時解決了當地電鍍產業發展的出路問題。
這樣的鐵腕治污并非孤例。按照省委書記汪洋“環保部門要能做‘惡人’”的要求,近年來,我省各級環保部門加強環境執法,以環保優化經濟增長,積極營造公平誠信的市場環境。據不完全統計,“十一五”期間,全省共立案處理違法企業52463家,限期治理或整改42037家,關停14793家,罰沒金額10.3億元,有效地遏制了以違法排污、污染環境和犧牲公眾利益轉嫁生產成本、維持落后生產能力的現象。
信用公開,讓環保監管市場化
“這一次,‘黑名單’中沒有我們了!”望著企業環保信用榜,番禺梅山—馬利酵母有限公司負責人如釋重負。經過一年多的艱苦整治,公司從“紅牌”企業變為“綠牌”企業。通過清潔生產的實施,公司不僅減少了污染的排放,還節約了生產用水、用電成本,新增了不少經濟效益。
2010年5月28日,省環保廳公布上年全省重點污染源環境保護信用評價結果。264家參評企業中,共有200家綠牌企業、39家黃牌企業、25家紅牌企業。25家紅牌企業還被列納入當年省環保廳、省監察廳聯合掛牌督辦企業名單。
自2008年起,省環保廳對全省重點污染源企業環保信用進行評級,綠牌為環保誠信企業,黃牌為環保警示企業,紅牌為環保嚴管企業。評價體系包括12項指標,全部合格的為環保誠信企業,即污染物達標排放和符合總量控制要求,固體廢物得到妥善處理處置,嚴格執行環保法律法規,沒有經查實的、未完成整改任務的環境污染信訪投訴案件;其中有一項不合格,則不得評為環保誠信企業。
評價結果除向社會公布外,還同時抄送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廣東監管局,利用經濟手段,推進綠色信貸,防范信貸風險。根據企業環境信用結果,金融部門在信貸時會有所考慮。
根據《廣東省環境保護廳重點污染源環境保護信用管理辦法》,對獲得綠牌的環保誠信企業,環保部門將在環境管理中采取傾斜政策,包括:優先推薦參加“廣東省清潔生產企業”稱號評定;開展清潔生產或技術改造申請環保專項資金補助時,優先安排;連續三年獲得綠牌的環保誠信企業,需要出具申請上市或再融資環境保護核查意見或環境保護守法證明的,免除現場核查環節,并在5個工作日內辦結。
對黃牌企業和紅牌企業,各級環保部門將加大現場監測頻次和巡查力度,依法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切實提高治污水平。
“企業環境信用管理已成為我們環境監管工作中的有效手段。在現有法制體系下,一些企業不怕罰款,怕曝光。”省環境監察分局副局長陳文韜認為,“因為環境不誠信的企業,其融資、上市將受到影響。”
嚴格執法,讓環保成本內部化
去年10月21日,來自東莞市洪梅鎮的打工者王某,從東莞市環保局執法人員手中領取了8萬元的獎金。
2007年10月1日,《東莞市獎勵舉報違法排放工業廢水行為暫行辦法》實施。3年多來,先后有78批共93人獲得了174.07萬元的獎勵。為充分發揮公眾監督作用,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近日,東莞市政府正式頒布該辦法,進一步推廣有獎舉報工作。
除東莞外,廣州、深圳、佛山、珠海等地也開展了群眾有獎舉報工作。“全省現有污染源約60.2萬個,環境執法人員卻不到2300名,有獎舉報成為環境執法的‘第三只眼’。”陳文韜說。
為進一步提高環境執法效果,各級環保部門對轄區內重點污染源安裝在線監控,通過24小時監控,編織環境監控的天網。目前,省級和21個地級以上市均建成了污染源自動監控中心(監控平臺),全省387家國家重點監控企業均已實行在線監測,逐步形成了覆蓋全省的環境監控網絡,對企業排污行為進行嚴格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