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早在2003年,溫州基安山陵園開展了樹葬、草坪葬和壁葬業務,直到2006年才有人前來咨詢。至今才25人選擇生態葬……
溫州網訊 早在2003年,溫州基安山陵園開展了樹葬、草坪葬和壁葬業務,直到2006年才有人前來咨詢。至今才25人選擇生態葬,平均每個墓穴價位在2600元左右。經濟環保的生態墓穴為什么會遇冷?清明節假期,記者對生態墓葬的相關情況展開了調查。
-現狀
生態葬問津者寥寥瑞安一陵園樹葬6年僅1例
今天是清明節,掃墓迎來高峰,在市區公墓及鄉間,至少數萬市民手持鮮花祭祖。而在生態墓葬區,只有極少數市民前往祭拜,幾束鮮花或幾朵花瓣散落其間。生態墓葬區的冷清與普通公墓區的熱鬧景象形成鮮明對比。
記者從我市十多個墓地出售處了解到,目前最便宜的公墓價格是在6000元左右,相對豪華且朝向好的更是高達三四萬元。而且越是高檔的墳墓賣得越火,基安山陵園普通陵墓一年能賣出200來對。市殯葬管理處提供的數據顯示,溫州殯儀館去年火化1萬多人,基本都以墓葬為主。
在瑞安的永泰陵園,2005年推出占地一畝多可以容納100個墓位的“樹葬區”,有樹葬、草坪葬和盆景葬等多種生態殯葬。不過,卻少有人問津者。六年過去了,“樹葬區”僅售出了一個墓位。而在蒼南縣九龍生態園,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生態園建成后就推出了樹葬,但由于當地觀念等原因,很少有人選擇這種葬法。
市殯儀館陵園管理科負責人盧先生告訴記者,“選擇樹葬的以知識分子為多,他們的思想比較超前,支持環保事業,不希望占用土地”。
盧先生還舉了一個例子,有個老人特別開明,他選擇樹葬時反過來去做子女的思想工作,“子女們認為一定要‘厚葬’才能顯出自己的孝順和經濟實力,覺得樹葬沒面子”。
為了讓人們找到傳統土葬與樹葬之間的過渡方式,基安山陵園推出了一種壁葬的經濟適用墓,比土葬價格要低廉,且照顧到了人們“連個墓碑都沒有”的心理,不少市民開始接受。
-調查
對于樹葬,不同年齡層不同看法
溫州傳統的喪葬觀念是“入土為安”、“厚葬”,而與此相反的生態墓葬人們能接受嗎?記者對不同年齡層次各10名市民進行了隨機調查。(其中60歲以上為老年人,30至60歲為中年人,30歲以下的為青年人)
老年人90%無法接受“樹葬”
家住廣場路的72歲程老太對“樹葬”可是一點都不樂意。“辛苦了一輩子,去世后怎么說也該有個好點的體面的葬身之地。”簡單的一棵樹,沒有墓碑,實在是無法接受。“樹葬”不符合中國的傳統習俗。對于生態葬,90%的老人明確表示說不。
中年人贊成反對各一半
“不管如何死后都希望能和祖先葬在一起,這樣才有家族和傳承的感覺。”市民王先生說,還是寧愿多花點錢來選擇傳統的墓葬方式。陳女士說,如果父母都同意“樹葬”,作為子女會尊重他們的意見。記者對10名中年人調查發現,支持反對者各占一半。
青年人8成支持生態葬
“80后”的徐青青認為“樹葬”很不錯,“后人思念時,可到生命之樹前悼念親人,這樣更能有落葉歸根的感覺。另一方面城市土地資源很緊缺,樹葬能節約用地,又綠化家園。重要的是不會形成攀比之風。”和徐青青一樣的青年人,80%都支持生態墓葬。
-為何生態殯葬遇冷
傳統觀念一時無法改變
市殯儀館陵園管理科負責人把樹葬、草坪葬遇冷的原因歸于“老百姓的傳統觀念造成的看法一時無法改變”,“不少人認為‘樹葬’、‘壁葬’與傳統的喪葬習俗相比,過于簡陋,是對死者不尊重,而且自己的面子也掛不住。最重要的是需轉變人們的觀念,讓大家認識到生態型殯葬方式同樣是尊重死者,而且更有意義。”
社會宣傳力度不夠
有關人士分析,社會和政府對樹葬、草坪葬等生態墓的宣傳力度仍顯不夠,而陵園也因為這些生態墓利潤低,少人問津,所以陵園的經營者更愿意多設置高檔墓地,便將先前劃定的樹葬區域不斷縮小,甚至沒有獨立劃分,形式上也顯得過于簡單和單調,這些都與原先的高檔墓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記者 范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