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旅行中到了著名的環保衛士索南達杰的故居,這時候才對環保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第四屆“中國當代徐霞客”獲得者楊欣告訴記者,每個人都有個成長的過程,尤其在經歷了生與死的考驗之后。
1993年,楊欣參加了長江源漂流考察,歷時50余天。隨后,他開始了對長江源頭的拍攝和考察。通過8年的探險旅行,楊欣深入了解長江源的自然生態與人文環境,并發現藏羚羊被非法偷獵、冰川退縮、草場退化沙化等系列環境生態問題。他意識到,保護環境必須要做長期的規劃,而建立自然保護站是最好的方式,于是他開始了自己的游說。
游說的重點當然是錢,但由于沒有做具體的事情,楊欣很難取得別人的信任,他開始把自己的經歷寫成書,用稿費建立了中國民間第一個自然保護站——索南達杰保護站。楊欣通過多年的努力,加速推動了可可西里保護區的建設,并間接推動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建設。他表示,自己的夢想在延續,目前正在努力籌建長江源水生態自然保護站,“這應該是中國民間第二個自然保護站,今年8月就可以建成了?!?/p>
雖然獲得了“中國民間文化守望者獎”、“ 中華文化人物獎”等諸多榮譽,并當選優秀環保志愿者,但鄭云峰更關心的是如何喚醒人們對自然的保護意識。上世紀80年代初,鄭云峰開始致力于中華民族母親河長江、黃河、瀾滄江的記錄性攝影工作。他自費進入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地區,或乘車、或騎馬、或徒步,以帳篷為家,夜宿荒灘雪原,經歷了翻車遇險、惡犬圍攻、缺糧斷炊和迷路受困等生活磨難,拍攝了自然景象、地理風貌、民族風情、歷史遺存、宗教文化等內容的珍貴圖片近8萬幅,還出版了《黃河源頭探秘》、《探索長江之源》、《阿尼瑪卿雪山演奏著生命的樂章》等21個專題報道。
鄭云峰告訴記者,自己已經70歲,年輕的時候讀書少,但通過30年來行走幾十萬公里,讓自己在實踐中學到了很多知識,他笑著說:“對我來說,行萬里路是勝讀萬卷書啊?!?0年來,鄭云峰真切地體會到了自然環境的變化。他說:“我當初拍攝的很多冰川,如今都已經融化、消失了,20年前拍攝的黃河淘金熱,對當地的草皮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危害已經顯現?!?/p>
相對于這些行走在陸地上的“當代徐霞客”積極的環保倡導,作為單人無動力帆船環球航海中國第一人,翟墨的無動力低碳出海本身就是一種環保行為。2007年1月6日,翟墨從中國日照啟航,沿黃海、東海、南海出境,橫跨印度洋、南大西洋、太平洋,航行35000海里,歷經兩年多時間,首次完成了中國人無動力帆船環球航海。
被稱為“中國橫渡第一人”的張健也對水域的環保有深刻的認識。雖然征服了很多水域,包括著名的英吉利海峽、青海湖、博斯騰湖等,但一些水域也成為張健橫渡隊的禁區,“因為污染太嚴重。我們橫渡對水質的要求很高,最差也得三類水質,而目前很多水域的水質都達不到三類。”張健希望相關部門加強對水域的監管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