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聲音
章苒
接連出現的血鉛中毒事件引起社會極大關注,人們對鉛蓄電池行業“低、小、散”的局面以及大企業也發生血鉛事件深表憂慮,更對相關部門的監管力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來,鉛污染事件有增多之勢。去年底,一家山東鉛蓄電池生產企業導致血鉛集體超標;浙江德清海久電池近來造成332人血鉛超標;各地隨后進行的大排查中,不論大企業還是小作坊,符合開工條件的竟鳳毛麟角,浙江省登記在冊的273家企業,就因此關停了八成,還不包括無證無照的小作坊。
重金屬污染在一些地方多年來久治不愈,問題的根本不在于企業規模,也不在于行業門檻的高低,關鍵在于相關企業的經營是否受到嚴格監管,反映的是有關部門想不想管、舍不舍得管、監管能力強不強的深層次問題。
遺憾的是,在一些地方政府的眼中,只要能貢獻就業、稅收,能為政績“加分”,這樣的企業就是“香餑餑”,政府就對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對它的環境污染暗開綠燈。相關官員獲得了短期政績,企業獲得了短時的利潤,但子孫后代賴以生存的環境卻在無意中被嚴重透支,甚至發生慘痛的污染事故。可見,如果政府的臉總是“黑”不下來,不能在應當嚴厲的時候嚴厲,該出手時出手,環境的臉就難得“綠”起來。
在依法監管問題上,政府部門責無旁貸。紫金礦業、海久電池等血鉛事件警示我們,企業規模大小不應該成為相關部門監管不嚴的借口,而一旦發生污染事故,危害十分可怕,必須時時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加強企業運作監管,嚴格企業污染物排放檢測,敢于以鐵的手腕嚴肅查處以身試法企業,才能不辜負群眾信任,守護好優美環境和群眾身心健康。
歡迎發表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