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mewo0"></strike>
  • <ul id="mewo0"></ul>
  • 一起環保,要去環保-環保信息網(17環保網)
  • 當前位置:環保信息網 > 環保行業資訊 > 行業新聞 > 德國放棄核能能源結構轉變代價高昂

    德國放棄核能能源結構轉變代價高昂

    來源: 切記!信息來至互聯網,僅供參考2011-06-04 訪問:

      

    德國放棄核能能源結構轉變代價高昂

      德國總理默克爾坐飛機視察德國的海上風力發電項目

      盡管能源結構轉變的代價異常高昂,但默克爾政府似乎看得更加長遠

      本報記者/楊歡

      在經過近12小時的磋商后,當地時間5月29日深夜,德國總理默克爾領導的執政聯盟做出了一項歷史性決定——將于2022年前關閉境內的所有17座核電站。當日本還在忍受著核泄漏“后遺癥”的折磨時,作為世界上的主要核能大國,德國成了第一個在“棄核”方面吃螃蟹的人。

      面對這一結果,德國國內的反應呈現兩極化:有媒體將其比喻為又一個“柏林墻倒塌”式的重大轉折;一些制造業企業則抗議放棄核能后可能出現的電價上漲。處在輿論漩渦中的默克爾,此刻心里想的恐怕只有一個問題:未來10年德國將要經歷的陣痛,會不會換來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輸不起的民意較量

      日本福島核危機發生后,對核能問題極為敏感的德國,曾多次爆發反核示威活動。迫于國內壓力,德國政府于3月中旬宣布,暫時關閉7座1980年前建成使用的核電站,并對所有核電站進行安全檢驗。根據德國政府近日公布的最新“棄核”時間表,被暫時關閉的7座核電站將永久停運,其余10座核電站原則上都將于2021年前關閉。不過,為防止新能源開發不能及時跟上,其中3座核電站可以“超期服役”一年。

      “早在福島災難之前,核能在德國就已經不被看好了。”德國世界觀察研究所能源專家馬克·施耐德對《明鏡周刊》的記者說。聯系到德國久負盛名的環保意識和反核思潮,福島危機不過是起了一個催化劑的作用。總理默克爾此前也曾表示,在可再生能源被充分利用之前,核能僅僅是一個“過渡”。

      然而,看似水到渠成的舉動,卻被一些媒體解讀為“政治博弈的籌碼”。有德國媒體指出,在今年3月份的巴符州議會選舉中,默克爾領導的基民盟在自己的大本營遭遇歷史性失敗,被“反核”政黨綠黨趕超,出于穩固政權的考慮,她不得不推翻1年前作出的延長核電站運營期限的決定。

      能源轉型代價高昂

      就在宣布2022年前關閉所有核電站的同時,默克爾所在的執政聯盟公布了一份雄心勃勃的新能源計劃:在2022年之前將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提高到35%左右。“棄核”之舉無疑加速了這一計劃的實施。

      然而,德國在能源政策上的大膽轉身,面前并非是陽關大道。目前,德國17%的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13%來自天然氣,40%以上來自煤炭,23%來自核能,關閉核反應堆所帶來的電力短缺將需向其他替代能源領域投入至少1500億歐元來彌補。德國議會能源和經濟政策發言人約阿希姆·菲佛表示,政府“還沒有一根魔法棒來生出這么多錢”。

      據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道,僅發展風能這一項,就要讓德國政府背負高昂的運營成本。德國北部風能資源豐富,要想把北部風能產生的電力輸送到南方,就必須修建一條3000公里長的電力管線,據專家估算,這項工程將耗資數十億歐元。

      而為發展可再生能源埋單的,不只是政府,還有廣大德國民眾。對于生產商來說,可再生能源的價格必須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才能確保其投資盈虧平衡,這意味著電力消費者須支付更多的錢來彌補政府對廠商的補貼。此外,可再生能源的生產和輸送需要對電網進行大量投資,客觀上也會帶來電價的上漲。目前,從制造業到化工行業,德國各相關企業正在向默克爾政府施壓,要求其對即將到來的電價上漲進行干預,以防止生產成本隨之上漲。

      從目前來看,由于可再生能源還不能提供充足的電力供應,回歸傳統能源或將是德國迫切而無奈的選擇。德國4家電網運營商已經警告默克爾,在關閉核電站的情況下,煤炭和天然氣必須增加10萬到12萬兆瓦的發電量才能保證供電充足。否則,今年冬天德國將出現“電荒”。

      分析人士認為,確保傳統能源的供應,對德國來說不算難事。大不了,德國可以從核電比重占到75%的法國進口核電。或者,德國可以從他的“好伙伴”俄羅斯那里進口天然氣——今年底俄羅斯向歐盟輸氣的“北溪”天然氣管道第一段管線將竣工,屆時,德國將不愁沒“氣”可用。然而,回歸傳統能源也會帶來許多問題。最主要的一點是,環境污染的代價。堅決反對德國放棄核能的法國近日就表示,“德國將更加依賴于化石燃料和進口燃料,污染也會更加嚴重。”欲領能源革命風騷

      如果考慮10年后能源政策成功轉型的結果,眼前的這些風險和代價對德國來說,或許就不算什么了。

      事實上,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德國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由于政府的大力財政支持,德國近年來風力發電的增長速度非常快,截至2010年底,其風力發電機組數量達到21607個,裝機容量為27214兆瓦,位居世界第二。另外,德國風力發電裝備的制造能力和水平也位居世界前列。相對來說陽光并不十分充足的德國,也引領太陽能發電的潮流。2007年,德國新安裝的太陽能電池總計達到1300兆瓦,幾乎占了世界范圍內太陽能電池安裝總量的一半。

      柏林自由大學環境政策研究中心的負責人米蘭達·施羅爾斯認為,德國政府關閉核電站有著更長遠的戰略規劃。“如果德國能夠在10年后成功地用可再生能源替代核能的話,那么他將在新能源技術和應用領域成為歐洲乃至全世界的引領者,無論是設備的輸出還是標準的制定,德國都將掌握話語權。”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所經濟問題專家劉明禮對《世界新聞報》表示,雖然核能退出后會帶來能源價格的上漲,但以德國的工業實力,“吸收這部分上漲的成本,應該是沒有問題的。”“默克爾政府能夠做出這個決定,就說明他們有信心來渡過眼前的陣痛。”

      賠償與重建耗盡國力

      福島核電站的險情雖然尚未完全排除,但是關于此次核事故帶來的污染問題,賠償機制已經醞釀啟動。據《今日日本》報道,東京電力公司日前宣布,將向因核危機蒙受損失的農民、漁民以及核電站周圍被迫疏散的5萬戶家庭進行賠償,每戶家庭可以拿到75萬到100萬日元(約合6到8萬元人民幣)不等的賠償金。另據共同社6月1日報道,與東電公司簽訂了福島第二核電站電力購買合同的東北電力公司,目前正在考慮向東電索賠,理由是該核電站停止運轉導致合同無法履行,索賠額可能達到數百億日元。

      在東電對國內賠償應接不暇之時,國際賠償也提上了日本政府的日程,只不過日本想要做的不是賠錢,而是賴賬。據《朝日新聞》近日披露,日本政府正在討論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核損害補充賠償公約》,來避免承擔因核污染全球擴散而帶來的巨額國際賠償。在目前日本沒有簽署該條約的情況下,周邊國家的民眾可在本國法院提起訴訟。而一旦日本加入該《公約》,其他國家就得通過日本法院提出賠償訴訟。

      賠償別國,日本政府可以想辦法“賴賬”,但災后重建和反應堆處理卻躲不過去。據世界銀行初步預測,日本重建費用將超過1800億美元,如果采取“切爾諾貝利”式的封堆,費用將高達4000億美元,這還不包括每過幾十年的維修、大修和檢測費用。

      在正需要用錢的時候,擁有巨額財政赤字的日本政府卻顯得捉襟見肘。世界銀行初步預測,重建費用將占日本2010年GDP的3.28%,封堆費用將占10% 。然而目前,日本政府債務已超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00%。美國《外交政策》雜志分析認為,雖然日本政府正在考慮征收緊急稅,但這不足以支付如此龐大的重建費用,而隨著日本老齡化問題愈加突出,這場自然災害將最終導致日本陷入一場金融危機。

      四處籌錢補窟窿

      在籌措重建資金的問題上,首相菅直人、官房副長官仙谷由人等內閣成員傾向于“增稅開源”,即提高個人所得稅的征收標準。然而,這一方案遭到民主黨內部和在野黨的反對。民間反對的聲音也很大。迫于國內壓力,日本政府干脆在消費稅上做文章。下周,日本議會將討論提高稅率的議案——到2015年前將消費稅從目前的5%上調至10%。

      除增稅以外,日本政府還面臨另外一種籌錢的選擇,就是發行額外的賑災債券、賑災基金等金融理財產品。但這也存在很多現實的阻礙。一方面,日本現有的政府債務已經達到歷史最高點,如若再發行新債,勢必增加政府的財政負擔;即使不向國內發行,到海外發債同樣也面臨阻力,原因是日元長期流動性較差,外界對于日元貶值的擔憂長期存在。

      與此同時,日本政府大力開展“復興外交”,以此拉抬低迷的經濟。在農產品和食品出口幾乎停滯的情況下,日本政府官員通過“以身試吃”、海外游說等手段,力促各國放寬對日本出口產品的限制。在不久前剛剛結束的中日韓首腦會議上,日本積極推動同中國和韓國加強經貿合作。

      受核災重創的日本旅游業也開始了促銷動作。從7月1日起,對于前往日本沖繩的中國觀光客,日本政府將發放一定期限內多次往返的簽證,并促使相關部門逐步降低中國游客前往日本其他地區訪問的簽證門檻。

      “國家風險”的沉重包袱

      沒錢的煩惱也許還能想辦法解決,但核危機的長期化,給日本經濟帶來的傷害卻可能難以彌補。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日本所研究員劉軍紅對《世界新聞報》記者說,在全球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百舸爭流,不進則退。“產業一兩個季度受損可能影響還不大,但半年甚至一年仍然受拖累,那么最終的結果將是‘永遠敗北’,全球市場份額立刻被搶占。”

      劉軍紅舉例說,1995年阪神地震,當年亞洲第一的神戶港迅速被韓國釜山港取代。今天,殘酷的全球競爭又一次上演:此前,日產、豐田等日系車幾乎保持著北美霸主地位,然而短短幾個月,目前日系車的北美市場幾乎全部被德國、韓國汽車搶占而去。劉軍紅強調:“市場份額一旦被搶占就將很難再恢復。不管日本愿不愿意,‘日本國家風險’已經顯現,而且這個風險將注定使日本相關產業出現倒退。”

      有分析甚至認為,如若日本經濟的國際競爭力持續下滑,對資金和人才的吸引力也將持續下降,從而導致日本逐漸失去災后崛起的機會。

      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楊伯江也對《世界新聞報》記者表示,核危機長期化給日本造成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在經濟層面,“污名效應”將給東日本的產品出口帶來沉重打擊,恐怕今后很多年都無法翻身,也很難吸引任何投資。而日本應對危機不利、逃避賠償等做法“對日本的國際形象、國際公信度也是沉重打擊,暴露了日本體制的弊端和日本政府在戰略文化上缺乏國際責任感的一面,這對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而言,恐怕更是甩不掉的沉重包袱。


    環保 環保新聞 環保資訊 國內環保新聞
    分享到:

    上一篇:環保部:重金屬污染防治立法正在推進
    上一篇:【熱土瀟湘】張家界變被動為主動的環保客運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一本之道av不卡精品| freesexvideos精品老师毛多| 国语自产少妇精品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一品区99热|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18禁| 天天爽夜夜爽夜夜爽精品视频|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不卡| 精品国产品香蕉在线观看75| 久草热久草热线频97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制服|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久久综合| 婷婷久久精品国产|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精品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麻豆|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永久在线| 久草热久草热线频97精品| 国产人成精品综合欧美成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一线岛国|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久九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99久久国产主播综合精品|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 2018国产精华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极品| 久久亚洲精品人成综合网|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免费|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亚洲精品a在线无码|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 中国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cao在线| 漂亮人妻被黑人久久精品| 欧美精品在线一区|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小黄鸭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