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記者 彭利國
中國的城市公交從未停息過對能源清潔化的追求,但是否在熱衷綠色光環的同時,而多少忽視了綠色的安全隱患?哈爾濱同一條LPG公交線路上的反復爆炸聲,無疑是最刺目的標本。
才四年,又重蹈
2011年5月29日傍晚,哈爾濱達道街一座破落的院落里,焦糊的氣息還沒散去,那是連環爆炸的痕跡。大院的住戶老王仍在慶幸自己揀回一條命,“要不是吃完飯出去溜達,我們老兩口就被悶在里邊了。”
四天前,5月25日晚7點30分左右,這個同時作為84路公交車終點站停車場的院子里,六輛公交車和一輛運輸液化石油氣罐的貨車驟然爆炸起火,沖天的火光震動了夜幕下的哈爾濱,老王住了近三十年的平房也被震塌了。
因為消防隊員及時趕到,與爆炸點一墻之隔的漁業公司冷庫的4噸氨氣未被引爆, 而現場總計52個液化氣罐,也只有16個發生了爆炸,其余幸被成功轉移,“十分嚴重”的后果才沒有發生。
事后查實,這并不是一起社會報復事件。爆炸發生后第三天,哈爾濱市安全辦事故調查組公布了調查結果, 84路公交車修理工發現運輸貨車上的一個車用加氣罐泄漏,工人欲抬離貨車時,泄漏燃氣與空氣混合達到爆炸極限,與毗鄰工人宿舍食堂內明火接觸后,造成爆炸并發生火災。所幸當時同處院落的居民及民工都在外面,最終無人傷亡。
84路車隊隊長和三名抬卸工人最終被處以行政拘留15天的處罰。而哈爾濱市亦第一時間要求徹底排查所有使用液化石油氣公交車。
4天后,被燒得只剩下骨架的公交車殘骸仍在現場,未及清理。而84路公交車也早已恢復正常運營,裝載著液化石油氣罐的LPG公交車仍不時進出,仿佛一切如常。
然而,周遭居民的焦慮仍未散去。不少人還記得,相似的一幕曾經于四年前上演過,同一條公交線路,也是在車庫停放點,甚至肇事的原因都幾乎一致。
2007年4月16日,當時的84路公交車車庫位于天合街,車庫內存放了很多用以加氣的液化氣罐,由于輸氣管出現縫隙導致液化氣泄漏,維修工在發動車時產生火花,引燃車庫內存放的液化氣罐,發生爆炸釀成大火。最終,近一千六百平方米的車庫被燒成廢墟。
這究竟是一條怎樣危險四伏的公交線路?
資料鏈接
曾經風光的LPG公交車
LPG公交車,指的是液化石油氣公交汽車,一度替代柴油或汽油公交車,而成為各地打造綠色能源公交的代名詞,截至2004年底,北京市LPG公交車達1712輛,烏魯木齊市LPG公交車770輛;長春市LPG公交車1761輛;廣州市LPG公交車2100輛;哈爾濱市LPG公交車2209輛,青島市LPG公交車350輛……如今,LPG又行將被更新概念取代,但他們大多還行駛在城市道路上,安全問題關乎人命。
“示范線”的另一面
“我們是綠色車隊。”5月29日晚,84路公交車隊的一位高姓工作人員對南方周末記者介紹時以此開場。
兩次爆炸肇事的液化氣罐,其實都是84路公交車的燃料來源。哈爾濱市早在十余年前就啟動了公交車清潔能源化的改造,最初以液化石油氣部分取代柴油汽油,是為LPG(液化石油氣)公交車。當時的84路成為率先綠色升級的線路。
在哈爾濱,84路車隊及其東家——哈爾濱齊賽克電子有限公司堪稱綠色明星。84路車隊至今是“哈爾濱單一燃料LPG公交車示范工程”的唯一示范車隊。該工程為“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之一。
甚至就在最近的2011年初,哈爾濱市公交行業召開的安全優質服務競賽表彰大會上,齊賽克公司還榮膺“優秀公交企業”獎項。
然而,兩次爆炸表明,這個示范線路,在享受著LPG公交車的綠色光環的同時,卻多少忽視了LPG公交的安全風險。
哈爾濱市清潔能源汽車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尹晉祚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此次爆炸,84路車隊的主要問題是自行購買了一些車用液化氣罐,用于對來不及去正規加氣站加氣的公交車進行換罐加氣。參與此次爆炸事故調查的哈爾濱市質監局官員呂欣亦直言,公交企業自行換罐加氣的做法是“違法違規”。按照規定,使用LPG的公交車應當到正規LPG充裝站加氣。
企業緣何越俎代庖?當地一位LPG公交司機向南方周末記者講述了個中奧妙,“去一趟加氣站,來回一耽擱,可能就得少跑一圈。”少跑一圈,顯然不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私營公交公司所愿意看到的,而對這位司機而言,少跑一圈也就意味著近30元獎金打了水漂。
就在84路車隊的調度室墻上,仍貼有這樣一條規定:“司機不按車隊規定去加氣站加氣罰款50元。”而今看來,這樣的規定只是一紙擺設。同處大院的居民證實,自從去年84路租用大院作為停車場以來,每天都有兩輛載有液化氣鋼瓶的貨車前來為84路加氣,并長期停放在大院里。
依照《哈爾濱市汽車使用清潔燃料管理辦法》規定,車輛所有人或者使用人安裝、拆卸或者維修專用裝置,應當由取得相應資質的企業實施;涉及車用氣瓶的,還應當由取得特種設備安裝、維修資質的企業實施。但這樣的規定仍然只是擺設,“你們家的煤氣罐不都自己換嗎,也要領證嗎?”84路一位工作人員如是直言。
被風光,被忽視
事實上,近年來,以環保之名上路的LPG公交車變“火”的故事在哈爾濱并不鮮見。
2003年,因司機操作不當,被改造為同時可燒油和LPG的79路車先后發生兩起著火事故。2008年11月21日,208車隊終點站停車場著火,8輛并排的公交被燒得只剩下了鐵架子,罪魁禍首仍是LPG。
國家燃氣汽車技術標準委員會委員、北京中興恒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卞學莊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因為既環保又經濟且毗鄰大慶油田豐富的LPG資源,哈爾濱市政府早在1994年就已試水LPG汽車,為全國最早。卞是當時哈爾濱市市政府發展LPG汽車工程的發起人和組織實施者。第一座LPG加氣站、第一個成立雙燃料(即為LPG與汽油或柴油)汽車辦公室、第一次全國燃氣汽車研討會在哈爾濱召開……當時哈爾濱的雙燃料汽車現象一度成為全國標桿。
1999年,哈爾濱更是被列為國家“清潔汽車行動”首批12個試點城市之一。據尹晉祚回憶,被列為試點城市之后,哈爾濱LPG汽車和加氣站上演了瘋漲一幕。彼時,在哈爾濱建加油站已經是“一家也不批了”。但搭上環保順風車的加氣站卻享受了特事特辦的待遇,“當時連環評都不搞,幾個部門到現場一協商,幾天就批下來了。”截至2008年,哈爾濱的LPG公交車已經達到了2491臺,占據整個哈爾濱公交的54.68%。
然而,頂著環保旗號的LPG的安全配套問題卻始終未見根本解決。2008年,哈爾濱市交通局副局長譚洪志曾對媒體羅列了LPG汽車的數宗罪:公交企業在進行燃氣改造時,有的為了省錢和圖方便,隨便找不具備改造資質、沒有專家認證的“草臺班子”,燃氣改造后,一些公交企業不認真執行雙燃料車管理規定,駕駛員沒有進行培訓,企業對車輛也沒有進行每周一次的防泄漏檢查和車輛保養,在操作時違規使用銅制保險絲,鋼瓶打壓也不合格,“存在突出矛盾和問題”。
據哈爾濱交通局監督處的一份文件顯示,從2004年到2008年9月,哈爾濱共發生了LPG公交車自燃事故27起,占到了此間公交自燃事故的75.54%。雖然在2008年官方曾要求各公交企業對雙燃料車車況和管理工作進行“地毯式”自檢,但發生在5月25日的這次爆炸仍表明,“突出矛盾和問題”原來并未消失。
一個更大的隱憂在于,在官方視野中,LPG公交已不再是寵兒了,還如何指望去重點關照“突出矛盾和問題”?“我們現在對LPG的態度就是維持現狀了。”尹晉祚說。
轉折點發生在2007年,隨著大慶油田的天然氣管道直接進入哈爾濱,LPG的風頭被更加環保、經濟的CNG取代。2010年,在哈爾濱更新的清潔能源汽車中,CNG公交占到了294臺,而LPG公交則只有20臺,而當年的27座LPG加氣站,因為城市建設或無車問津,亦已凋零至現在的7座。
“十一五時期就已是天然氣汽車時代了。”卞學莊說,“九五”期間,LPG汽車占據了全國的絕大多數,“十五”期間LPG和CNG交替,“十一五”則是變成了整個CNG汽車的時代。“現在天然氣汽車的數量,全國將近60萬輛,而液化氣(LPG)汽車則只有8萬輛左右。”
“失寵”之下,LPG汽車的安全性問題還有保證嗎?5月25日爆炸事發后才四天,5月29日下午,84路公交車4號車的司機,上車、啟動、點燃一根香煙,拉著一車乘客從剛剛爆炸過的站點出發了。車外站臺上是“安全你我他,平安靠大家”的嶄新條幅,車內是“禁止吸煙”的標識,而車后面仍然懸著一個液化氣罐。
歡迎發表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