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湖南新邵,網箱內漂浮著本該打撈入市卻死亡了的成魚。連日來,資江湖南新邵段自上游至下游百余里河道相繼發生大規模死魚事件,眾多養魚專業戶網箱養殖魚陸續死亡,資江河內野生魚類也大面積死亡。據介紹,死魚河段約55公里,自新邵縣與邵陽市區交界的陽溪橋起,延伸到新邵筱溪水電站大壩處。死魚事件共涉及到新邵縣130余戶養魚專業戶初步統計損失200多噸魚(野生魚無法統計),漁民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0萬。新華社記者 劉良恒 攝
新華網長沙8月13日電(記者劉良恒、袁雪蓮)8月4日以來,資江湖南新邵段自上游至下游約55公里河道相繼發生大規模死魚事件,130余戶養魚專業戶的網箱養殖魚陸續死亡,野生魚類也大量死亡。當地漁民稱,死魚現象目前正在向下游資江冷水江市段蔓延,新邵縣正全力采取補救措施。
據了解,邵陽市環保局對外稱“排除工業污染”,死魚系資江新邵段“河水可溶解氧偏低”所致,但是卻未能準確說明河水可溶解氧含量偏低的原因。對于邵陽市環保局的說法,當地漁民并不認可。如此大規模死魚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記者第一時間趕往資江死魚河段進行了實地調查。
8月10日,記者在新邵縣幾位漁民的帶領下,從新邵縣城出發,驅車然后換乘機船沿資江河道順流而下,沿途百余里河道內所有養殖戶的網箱都是白花花一片,大小死魚肚皮朝上漂在水面,景象觸目驚心。
在養殖規模最大的大新鄉,部分養殖戶將死魚從網箱中取出扔進資江,在水面上形成長約2公里的死魚帶,死魚已經開始腐爛、發臭。在網箱養魚密集的幾處河段,死魚腐爛后發出的惡臭擴散在空氣里,極其難聞。
另外,該河段的野生魚類也出現大面積死亡現象。船行江中,資江兩岸的水草中都是已經死亡腐爛的野生魚蝦,還有很多小的野生魚苗還在不斷浮頭。漁民稱魚浮頭是因為河水缺氧所致,已經浮頭的魚可能很快就要死亡。
新邵縣環保局局長羅春宜說:“資江新邵段的水域生態已經遭到嚴重破壞,不僅養殖戶損失慘重,以打魚為生的漁民也將面臨無魚可打的局面。資江新邵段水域生態恢復到常態,可能至少需要到5至10年時間。”
資江是湖南四大水系之一,全長653千米,流經湖南中部然后匯入洞庭湖中。長期以來,資江以水質清澈、河魚鮮美而著稱。為什么江中活蹦亂跳的魚,會突然像中了“魔咒”一樣大面積死去呢?當地漁民覺得十分蹊蹺。
漁民雷新華說:“從來沒有魚大片死亡,只有平常黑水放下來之后,引起少量魚死亡。一般放黑水的時間不長,一天就過去了,過去之后,給魚喂點藥就好了。就這一次,放黑水的時間太久了,大概持續了3天。”
邵陽市環保局連續多日對死魚河道進行水樣抽檢后得出結論,死魚河段可溶解氧含量偏低,最低時只有0.8-1.4mg/L,而魚存活環境的正常可溶解氧含量為3-5mg/L,其余水體監測指標均顯示正常,所以初步排除工業污染原因。
據當地老百姓透露,由于陽溪河地區是邵陽市老化工基地,匯入資江的陽溪河里的水常年發黑發臭,河里幾乎看不到魚蝦,因此陽溪河也稱之為“死魚河”。當地漁民們普遍認為,造成魚大面積死亡的“黑水”正是由此而來。
新邵縣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員透露,新邵縣環保部門接到報案后對新邵縣境內資江河邊的9家污染企業進行了排查,均未發現超標排放問題,但對于上游陽溪河附近的邵陽市老化工基地,由于無權管轄,并沒有進行一一排查。
邵陽市環保局黨組書記李壽云表示,河水缺氧是由于前段事件邵陽高溫少雨,8月初突然降雨導致河水上下水溫不均,河底河泥上翻,河水中可溶解氧含量降低;然后由于死魚河段位于兩個水電站之間,河流流速較慢,魚兒吞食飼料后排泄物難以沖走,造成氨氮偏高。
對于邵陽市環保局的說法,大多數漁民并不認可:一是死魚現象是從上游陸續向下游蔓延,如果是天氣原因導致河水可溶解氧含量偏低,沒有理由出現時間、空間上的延展性;二是長灘村漁民將網箱拖到陽溪橋上游之后,網箱魚死亡情況出現好轉,說明陽溪橋上游江水正常;三是資江內野生魚類也出現大面積死亡,喂養飼料排泄物難以沖走的說法難以成立。
“我們需要一個可信的說法,事情都已經發生快10天了。”漁民孫志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