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2日電 加拿大《星島日報》1日發表社論說,康菲事件可說是中國環境污染事件之“范本”。近年各地因污染問題產生了一些矛盾。就上述種種情況而言:康菲事件等同中國環保之戰的一個標桿,相關法律漏洞應及時彌補,否則中國的環保之戰恐難樂觀。
文章摘編如下:
渤海灣蓬萊油田溢油事件延續至今近3個月,已累計污染海域5500平方公里,肇事者康菲石油公司終于向中國公眾開金口道歉,表示愿意承擔應負的責任,并強調已動用所有資源進行清污和封堵工作。
康菲石油是全美最大的能源公司之一,高踞《財富》500強第7位。然而,就是這樣一家跨國企業,在面對自己在中國海域造成的嚴重污染事故時,卻一再上演“躲貓貓”、“耍滑頭”的戲碼。即便在國家海洋局公告指出發現有新的溢油點之后,康菲仍堅稱未發生新事故。
渤海灣溢油事件發生迄今,僅造成的漁業、養殖業直接損失已高達10億元人民幣,其對海洋生態的破壞更難以數計,但按照中國現有的《海洋環境保護法》規定,康菲僅僅需要承擔最高20萬元人民幣的罰款——相比墨西哥灣溢油事件中美國政府勒令英國石油公司設立的高達200億美元的賠償基金而言,這一罰款數額直如九牛一毛。
康菲溢油事件曝光之時,正值中國舉國上下注意力被溫州動車事件牽扯之際。民意在康菲事件中的半冷不熱狀態,使得康菲在公關危機最緊急的關頭避開了輿論鋒芒。
康菲事件可說是中國環境污染事件之“范本”。近年各地因污染問題產生了一些矛盾。就上述種種情況而言:康菲事件等同中國環保之戰的一個標桿,相關法律漏洞應及時彌補,否則中國的環保之戰恐難樂觀。刻下中國國家海洋局已經放出遲來的狠話:康菲若不能在8月31日大限到來前處置好溢油,將遭受嚴厲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