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9月15日,浙江海寧500余名村民聚集在浙江晶科能源公司門前,就環境污染問題討要說法。后部分人員沖入該公司,掀翻8輛汽車,造成部分辦公用品及財物受損。 ?
故事非常老套,無非是因為浙江晶科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環境污染,從而引發周邊居民不滿。或許居民已經向政府多次投訴,但一直未得到處理,這些利益受損的民眾于是聯合起來向浙江晶科討要說法。在晶科公司未能給予明確答復的情況下,一部分人使用了過激的手段來發泄怒火,于是,一場民事侵權糾紛變成了刑事案件。
這可能是當下中國絕大多數因環境侵權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的套路,一點都不新鮮,但這次故事的主角卻很特別:以往因為環境污染而引發群體性事件的主角只要從公司所處行業就可以判斷其污染屬性———往往是造紙、蓄電池、重化工等行業,但是這次污染的主角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卻是一家新能源企業,而新能源在公眾的印象中是一個“清潔、綠色”的行業。為何一個綠色產業會成為被周邊居民喊打的重污染企業?
光伏電池在生產能源的過程中不會產生污染,而國外企業由于生產工藝的原因,一般也不會產生污染,所以這個行業被認為是綠色行業,那為何在中國,這個綠色行業卻成為污染源?
目前國內生產光伏產品的主要材料為多晶硅,而多晶硅的生產技術為“改良西門子法”,這一工藝會形成大量四氯化硅等氯硅烷副產物和氯化氫。如果回收工藝不成熟,四氯化硅、氯化氫、氯氣等有害物質極有可能外溢。由于我國光伏企業引進的多是國外的落后設備和技術,做不到閉環式生產,加上一些企業為降低成本,對工藝掐頭去尾,省掉了污染物的回收、處理等環節,就造成了對環境的損害。這些在國外被認為沒有污染的光伏企業,就這樣成了高污染企業。
自2004年無錫尚德制造了太陽能的財富神話以來,光伏產業就成為各地政府競相上馬的項目,甚至被政府和企業界認為是中國在新能源領域不可多得的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中國光伏企業的競爭力如何得來?當然不是因為中國的企業掌握了核心技術和工藝,目前光伏生產最核心的材料多晶硅還需要進口。中國的光伏產業能夠異軍突起,在世界太陽能行業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一席,原因無他,無非是沿襲了中國傳統制造業企業的競爭優勢。一是廉價的土地成本,對于能夠帶來巨大產值的企業,地方政府往往會在用地等政策上予以優惠,而光伏企業往往能夠給地方政府帶來巨大的產值,于是土地自然可以低價提供,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二是低廉的環境成本。目前我國對環境污染的懲罰并不嚴厲,光伏企業往往降低在防止污染方面的投入。三是財政補貼。作為新能源企業,光伏企業可享受政府補貼。目前我國光伏企業大多吃國家補貼,而國家為了發展新能源產業,為此不惜投入。
一個在技術和生產工藝上并沒有核心競爭力的行業,就這樣成為一個非常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這樣的競爭優勢取得,和中國傳統制造業所走過的道路并沒有兩樣。但是光伏企業和絕大多數制造業也有著不一樣的故事:因為其他產品可以供國內顧客消費,但是光伏企業的產品卻絕大多數出口,于是太陽能產業就被不少人稱為“把污染留在中國”、“把新能源帶到國外”,留給中國的是看得見的G?D?P和看不見的環境成本。
在外界環境成本約束沒有大的變化的情況下,像太陽能這樣在很多國家被稱為“綠色能源”的行業在中國也會演化成為重污染企業,這究竟是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優勢,還是中國的軟肋?這恐怕是政府和企業都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作者系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
分享到: 歡迎發表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