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關環境污染的消息不斷。就在這兩天,浙江海寧一家企業浙江晶科能源公司涉嫌污染環境引發民眾聚集,上海則陸續關停了4家鉛蓄電池企業。環境問題似乎是四面楚歌,到處告急。
幾乎與此同時,溫家寶總理在大連就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問題作了講話,強調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做好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工作的極端重要性。一個大國總理口中的“極端”二字,也是從另一面反映出當下環境問題相當的嚴重程度。就在前不久,就在大連,當地政府曾決定停產搬遷一個存在嚴重環境安全隱患的PX項目,此事反響很大。
聽聞環境污染事故,很多人似乎都有一種麻木了的感覺,這實在是現實中環境污染事故太司空見慣之故。從幾年前“雷聲很大”的多次“環保風暴”,到輿論的不斷曝光及環保部門多管齊下的努力,效果不能說沒有,但環境的現實仍然令人深為遺憾。伴隨著污染事故頻發的,是整體生態環境質量的下降??梢哉f,生態環境質量的下降,威脅著民眾的身心健康,降低了民眾的幸福指數,也使得經濟發展的意義被大打折扣。
淺顯的常識告訴人們,正是人類的經濟活動,帶來了越來越頻繁的環境事故。學界的研究顯示,當下各類環境事故占總事故數的比例基本穩定,其中以水和大氣的污染最為嚴重;在空間上,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主要集中在東南和中部地區省份,湖南、四川和廣西為環境事故最密集的區域。同時,不同的經濟水平下環境污染和破壞事故的發生與影響因素的相關程度不同,發達省份事故數與企業數呈現顯著正相關關系。
其實,沒有人不知道如此密集的污染事故的沉重后果。近幾年來,環保部門對待破壞環境和違反法規的項目,整治力度越來越大,手段也屢有創新。但是,事后的懲治,卻沒能真正有效地阻止環境污染事故的不斷發生。這當中,一定是有哪些環節出了嚴重的問題。環保的重心,需要前置到防控階段。
就現實而言,最根本的癥結,恐怕還是地方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悖論。很多時候,地方官員明明知道不少企業會給地方環境造成污染,甚至是嚴重污染,但出于對地方經濟發展的追求,也或因官員們對GDP速度的需求,以至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沒能求得起碼的平衡。這個悖論是一個困局,走不出這個困局,密集的環境污染事故注定會持續發生下去。
回頭想想,這幾年里,轟動一時的松花江污染事故、鹽城特大水污染事件、福建的紫金礦業污染事故,以及鉛蓄電池行業不斷造成的污染事件,有哪一起不是因為“黑色GDP”種下的禍根呢?前幾年,還有所謂的“代價論”(為了增長代價不得不承受)和“未來論”(將來都能解決)在為這些污染事故辯護,但從現實來看,這些“理論”是何其荒謬!
從“黑色GDP”走向“綠色GDP”,這條路走得有多艱難,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就會有多難。但嚴峻的事實在警告人們,再難,環保戰役也必須堅決打下去。溫總理此次在大連強調,要充分利用市場、行政和法律手段,在經濟社會發展綜合決策、區域流域綜合治理、污染源控制治理三個方面下工夫,通過全防全控、聯防聯控和群防群控,改善環境質量。這些意見,將環境污染的防控擺在了一個更突出的位置上。
可以發現,先污染后治理是“防范不足”的治理,投入的成本必然過高,付出的代價必然過大。而邊治理邊污染的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環境污染的危害,但無法從根本上改變環境保護的被動局面。環保的重心必須前置,而不只是事后的被動懲治。“頑癥需用猛藥醫”,必須建立全防全控、聯防聯控和群防群控的防范體系。
有人稱,地方行政長官需要為當地一些原因明顯的重大污染事故負責。理論上,這是個不錯的建議,既然一些官員如此鐘愛“黑色GDP”,更多顧及自身政績而非公共利益,付出必要的代價亦屬正常。但有時也存在問題:“惡之花”可能是前任栽種,若罰在后任身上,并不公平。這說明,制度不能包攬解決一切問題,有時候還依賴為政者的良知。同樣,環境保護的重心前置,也依靠地方主政官員的更多努力。
分享到: 歡迎發表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