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0日,由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和國際節能環保協會(IEEPA)共同組織的2011中國國際氣候變化論壇(CIFCC)在北京召開,主題為:“綠色發展:政策與行動”。
論壇由國際節能環保協會秘書長李軍洋主持,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駐華及東北亞首席代表柯文斯(Edward Clarence-Smith)代表主辦方致辭,丹麥王國駐中國兼任駐蒙古國大使裴德盛(Friis Arne Petersen)、歐洲50國集團主席、法國前財政經濟部部長埃德蒙?阿爾方戴利(Edmond Alphandery)、中國國務院參事、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奧地利聯邦政府環境部克勞斯?瑞達斯基(Klaus Radunsky)、日本國環境省參事兼政府應對氣候變化委員會特別顧問島田久仁彥(Kunihiko SHIMADA)分別作了主題演講。
中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何建坤主持了“主論壇:低碳發展與市場機制”,對話議題包括低碳發展的機遇與挑戰、戰略與對策,以及碳交易市場的建立與發展;他在論壇中提到,在哥本哈根大會上盡管沒有達成一個具有一個法律約束的協議,但是就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不能超過2度的目標達成了共識;這就意味著2015年到2025年期間,全球氣體排放要快速下降,2025年要比1990年下降一半以上,但是從當前各國排放的目標和應對措施來看,并不能夠支持全球控制溫升不超過2度的目標。
歐洲50國集團主席、法國前財政經濟部部長埃德蒙?阿爾方戴利(Edmond Alphandery)提出,應該去除世界各國對化石能源的補貼,不管是生產還是消費層面;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對化石能源的補貼,補貼的總量達到了5000億美元,而這個補貼的量是補貼清潔能源量的十倍,這些補貼還不能夠受益于最貧困的人民,只有10%的補貼是用來補貼世界上最貧窮的20%人口,如果使這個定價機制能夠影響到消費行為的話,就要征碳稅,以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使用,從而達到減排目標或者促進更多的使用核能或者其他的可再生能源。他還提出,現在最緊迫的任務就是能夠頭腦清醒和有勇氣的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帶給我們的挑戰問題,這些挑戰的解決方法包括科技、金融或者政治等各方面,所有的方法都必須要從全球長遠的角度考慮,所以現在全球的集體危機意識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國務院參事、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指出,氣候變化有三個重要標志,一是溫度上升,第二個是海平面上升,第三個就是極端天氣造成了許多災害;這是氣候變化影響人類、影響經濟、影響社會的三個標志。目前氣候變化問題已經從科學問題轉到了經濟、政治問題,從科學結論成為政治共識了,因此任何人都無法回避,在這個基礎上全球達成了一個共識,就是公約和議定書,其一的共識就是“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必須要承認關于二氧化碳的排放,有理性的責任、也有人居問題、也有發展階段問題,這些問題都無法回避;因此對待氣候變化問題,必須要考慮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區別,要考慮減排和空間排放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問題;氣候變化問題的本質是能源問題,它背后面臨著許多排放空間和排放權的爭奪,所有問題都跟利益是直接掛鉤的。
奧地利聯邦政府環境部克勞斯?瑞達斯基(Klaus Radunsky)提出,各國必須要迅速的轉向一個低碳社會的建設中去,加強公共和私營部門的相互協調和互動關系,要有一個長期的戰略性思維,促進實現可持續發展和低碳未來的目標,推動低碳技術的發展來實現低碳經濟的發展,從而建立模式,向其他國家推廣應用。
日本國環境省參事兼政府應對氣候變化委員會特別顧問島田久仁彥(Kunihiko SHIMADA)就關于建立應對氣候變化的市場機制和日本政府態度發表觀點:日本現在進入了《京都議定書》的第二承諾期,人們有一些誤解,不知道日本是否會終止這些措施;他說日本不會終止這些措施,日本會繼續采取CDM這樣的市場機制,會繼續使用CDM和基于政策的CDM發展機制,促進能效、促進政策的落實。
論壇還在下午舉行了由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駐華及東北亞首席代表柯文斯(Edward Clarence-Smith)主持的“綠色工業與低碳城市建設”圓桌會議,從“政策與趨勢,城市與項目”等方向,結合議題展開,歐盟、聯合國人居署、世界銀行、中國社科院、世界資源研究所、國際金融公司等機構的十位嘉賓出席圓桌會議。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世界資源研究所中國首席代表、中國聯合國氣候談判中國政府專家組成員、中國談判代表團代表鄒驥在圓桌會議上提出,中國大部分的城市還是以工業作為城市經濟主體,產值的分布,工業要占到一半,甚至于40%、50%、70%、80%;而發達國家的城市已經完成了工業化,而中國的城市還要面臨著隨著工業化完成,電力、鋼鐵、水泥、建材、化工、石油化工以及建筑、交通等這些行業,將變成中國城市經濟的主要排放源;他還提出,中國城市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城市,要做的三個工作,一是碳核算,建立基礎;二是提高能效;三是碳交易機制。
主辦方舉辦此次論壇,致力于在低碳發展方向導引下,尋求構建綠色發展的政策與行動影響體系,以各方合力推進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論壇嘉賓涵蓋:世界各國政府官員、專家學者、企業界及非政府組織,聯合現場及全球媒體和公眾的力量,影響社會各個領域,并進一步促進低碳發展的全球性合作。同時,論壇以有效行動,積極推動11月28號到12月9號,在南非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7次締約方會議,達成共識,履行地球公民職責。
為此,論壇由國際節能環保協會秘書長李軍洋代表主辦方和論壇組織向社會各界發布了共同倡議書,并提交“南非德班聯合國氣候大會”。
倡議書中,提到: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是全球194個會員國致力于尋找世界共識并達成協議,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而是一個跨越歷史性的人類使命。共同采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緊迫要解決的問題,我們需要南非德班聯合國氣候大會所承載跨越歷史性的使命,堅定地以全球公民的責任,承擔起維護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任,履行各國締約方代表近70億人類的領導角色,達成德班協議,讓我們不再苦苦期盼,日夜焦慮,讓我們地球母親不再繼續無助的哭泣!今天,我們將以自身力量,號召社會各界共同攜手,聯合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凝聚起推動低碳經濟與綠色增長的核心力量,借助本次論壇的影響力,為推動南非德班聯合國氣候大會達成共識,簽署協議,進行不懈努力,做出應有貢獻。
倡議書還提出:政府應加強引導措施,鼓勵非政府組織給予支持,充分調動并發揮企業的堅定力量,推動社會向綠色發展模式轉變,協調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實現綠色增長;政府應積極響應企業界,促進產業轉型,對傳統模式及政策的變革等訴求,切實采取行動推進企業的技術創新和升級,應對氣候變化。
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氣候變化與能源高級顧問楊富強代表四十二個中國民間氣候組織,在論壇上倡導每一個公民都要超越政府的行動;他提出:我們不僅僅只指望政府間的氣候談判,而且還需要一個自上而下的行動,我們全世界的公民、企業、社會團體都應該聯合起來,自下而上的推動自愿減排行動,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聯合國人居署(UN-HABITAT)駐華首席代表張振山、世界銀行中國和蒙古局環境部主任白佳德(Carter J.Brandon)、中國人民大學校務委員、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保衛、北京科技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副院長姚俊等國際組織代表、科研院校的專家、學者共計300余人出席了論壇。經主辦方介紹,中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因率中國代表團出席“基礎四國”第九次氣候變化部長級磋商會議,未能出席本次論壇。
分享到: 歡迎發表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