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喜斌??上月底開始,濃霧籠罩京城,連日出現的大霧遮住了陽光,也引起了公眾的對空氣質量的焦慮。
微博中有網友公布,美國駐華大使館(微博)的監測站顯示北京空氣污染已達“危險(hazardous)”水平,但北京市環保局同期的數據顯示,當日北京的空氣污染水平為“三級輕微污染”。
公眾也將目光投到了美國駐華大使館每天一小時更新的PM2.5數據上。因為正是那里的監測儀器監測到北京空氣超過危險的程度,甚至達到有毒害的水平。細顆粒物PM2.5每立方米經常達到數百微克時,通常意味著需要關閉門窗、減少外出以免受到傷害。而目前國內通行做法是對PM10的可吸入性顆粒的監測與公布。
質疑聲在市民間蔓延——“為什么我們不監測PM2.5的顆粒物?”、“為什么我們的數據與美國大使館公布的相差幾倍?我們到底該相信誰?”……在微博中,網名“巴松狼王”的北京市環境保護局副局長杜少中(微博)在網上回應質疑時,引發了更多的質疑。
帶著一系列的質疑和疑問,記者11月2日對話北京市環境保護局副局長杜少中。
“污染級別還是十幾年前的分法”
本報調查:北京連續幾天的大霧,市民都感覺到空氣質量很差,空氣污染與霧天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
杜少中:霧本來不是污染,只是它和污染物結合在一塊時,它才會對空氣質量產生影響。特別是秋冬季節,容易產生靜風、逆溫等不利于污染物擴散的氣象條件,這樣出現大霧時,就比較容易形成空氣污染。霧會使污染物不易擴散,污染物也會延長霧存在的時間。
剛剛過去的霧天,空氣質量在三級一、三級二停留了好幾天,并沒有變成四級或重污染的五級,這說明過去幾年,排放的水平在下降。
我們還沒有擺脫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還要繼續努力加大減排的力度,減燃煤污染、機動車污染、揚塵污染和工業污染。這需要政府成功的組織,也需要廣大市民參加。現在取得的進步,要感謝市民的努力。
本報調查:在網上,很多網民在質疑陰霾漫天但是發布的監測結果為輕度污染,是監測手段不同,還是標準不同?
杜少中:輕微污染、輕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這種分法是十幾年前分的,如果大家感覺叫法有問題,我們可以改變。但是主要問題是,輕微污染也是污染,對市民的生活影響不大,但是有影響是首先的,到了輕度污染影響就開始逐漸加大了。
今天(周三)有人問我是不是心情很好,因為天氣不錯。我會說,我們一年中有20%的天數不達標。要是昨天(周二)來問我,我就會說,我們已經從一年100天達標,增加到了去年286天達標。從27.4%增加到78.4%,為什么我總是反著說呢?我們一方面要給大家信心,北京的空氣質量在逐漸改善,雖然漲幅較奧運前有所減緩,但也在進步。
同時,也要告訴大家,20%左右的天數不達標,也是不能容忍的,人活著10天,不能8天喘氣,剩下2天不喘氣。我們也要努力讓20%不達標的天數越少越好。我們不是為了每年在完成任務在減少不達標的天數,而是為了市民健康。
“他們不愿意拿著設備和我們比對”
本報調查:美國大使館每天都會發布他們監測的北京空氣質量情況,得出的數據與北京環保部門監測的數據有很大差別。怎樣解釋同樣是一個城市的空氣監測,但是數據卻大不同的情況?
杜少中:這兩種方式沒有可比性,美國大使館是一個點,不能評價一個區域。他們也一再聲明,數據是自己內部使用,并沒有想讓公眾去參考。
他們與我們的方法不一樣。我們是全市27個點的自動監測系統,評價一個城市的大氣環境質量,需要一個系統,不能由一個點作為評判。
本報調查:監測的對象有什么不同?
杜少中:發布數字的含義是不一樣的,他們發布的是濃度,我們發布的是指數,兩者間有很大的差異,指數和濃度間有換算的方式。不能僅僅用數字去比較,應該看到數字反映的什么內容。即使是美國大使館監測的是濃度,數值也是偏大的。至于為什么偏大,我們沒有監測過他們的設備。如果將我們和美國大使館的監測設備、監測方法、監測規范、參照標準同時進行比對,我們可以去做。我們做過多次溝通,他們也不愿意拿著設備跟我們比對。
另外,監測的污染物不一樣,我們監測的是粒徑在10微米(含)以下的顆粒物,環保部的PM2.5監測辦法中規定,PM2.5應占到PM10以下的顆粒物的一半。所以他們公布的PM2.5不應該超過我們PM10的總量。說美國大使館公布的數據應該去進一步求證。
本報調查:美國大使館監測的對象是PM2.5以下的顆粒,國內監測的對象是PM10的顆粒,認為PM10可以進入人體上呼吸道,與市民的呼吸系統疾病關系比較密切。但是實際上PM2.5微粒由于體積特別微小,對人類身體健康的影響大大超過PM10。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資料也認為PM2.5會增加死亡的風險。我們為什么不去公布PM2.5的數據,是沒有能力監測嗎?
杜少中:PM100是總懸浮顆粒物,好像是大磚頭,PM?10是小磚頭,PM2.5是小石頭塊,PM1就是更小的石頭塊。衡量的標準比如說PM10是150微克/立方米,對應濃度150微克/立方米的是100API(空氣污染指數),指數和濃度是標準。
對于PM2.5,我們有能力也有設備監測,我們也有監測數據,但是我們不能隨意公布。因為空氣質量和環境質量監測是非常嚴肅的事,對社會公布的、要公眾去參考的重要信息,就要負責,要符合國家的規定。不能北京一個數據,上海公布另一個數據,兩個數據根本無法比對,我們要拿出合格的數據。
需要滿足什么條件
就能監測公布PM2.5?
本報調查:您在微博中表示,將來會去檢測PM2.5和PM1,那么請問這個時間表是什么?目前無法推進這個時間表的障礙是什么?需要滿足什么條件就能進入這個時間表?
杜少中:11月1日,環保部公布了PM2.5用重量監測的方法,監測哪類污染物要相關部門統一計劃,也就是說環保部規定監測某類污染物時,說明全國的城市已經具備了相應的條件,是為信息公布打基礎。宣布開始監測后,就應該在不遠的將來公布監測信息。
我們以前監測的是粒徑在100微米以下的總懸浮顆粒物,后來改成了粒徑在10微米以下的可吸入顆粒物,將來我們還要監測粒徑在2.5微米以下的顆粒物,甚至還要監測粒徑1微米以下的顆粒物,這種進展是根據污染防治工作進展的需要。正常的規律是大顆粒治理結束后,就要開始治理小顆粒。
為什么北京的空氣質量讓大家不滿意,感覺空氣不好?主要原因就是PM10還未達標,年均值超過國家標準的20%。現在北京的四項污染物的三項都能達標,只有PM10顆粒物從1998年的180微克/立方米,降到了現在的120微克/立方米,仍未達到國家規定的二級標準100微克/立方米,這還是大氣污染防治的重點。如果將顆粒物濃度年均值降到100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氣質量就會大為改觀。現在PM10還沒有達標,應該當PM10達標后,再去監測PM2.5。
就像家門前打掃衛生,先應該將大石頭搬走再掃地,治理顆粒物也是一樣,應該先從大顆粒物開始向小顆粒物轉變。只要增加了污染物的監測,難度就會加大,合格率就會降低,因此說到底還是應該減排。
“要想空氣質量好,減排才是硬道理”
本報調查:一些生澀的專業術語讓公眾一頭霧水,環保部門對環境知識的普及上,有哪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杜少中:監測中心是對外開放的場所,每周二接待有預約登記的市民參觀和訪問,如果想看看北京的環境質量的監測數據是怎么出來的,都可以來。說到發布的數據,我們還是比較有底氣的,因為我們有監測中心作為支撐。
現在由于有對比,顯得咱們的服務還不夠人性化。我感覺大家提的問題都沒有錯,錯在我們對監測數據對外公開的程度,特別是人性化的公開,比如我們的監測用手機看不到。雖然我們公開的方式從月公布、周公布、日公布,一天幾個公布,報紙、電臺、電視臺逐漸公開,但是不能讓公眾唾手可得。在提供人性化的信息后,還應該在每個級別后面加上,在某級空氣質量下,市民應該注意什么。
本報調查:有市民質疑,2011年北京市環保局用于北京污染防治的費用只有537萬元,而三公支出卻達797萬元,這樣的費用能治理好環境嗎?
杜少中:這個數字一點都沒錯,但是我要說537萬的污染防治費是財政撥款的支出預算表,污染防治只是其中一項,預算表中還包括環境減排、節能環保等項目,都在幾千萬到一億多元之間。另外,大氣污染的專項治理等其他專項治理的資金不在這個范圍內,比如今年機動車治理的費用達到3.2億元,大氣污染治理資金十幾個億。我們都希望北京的天氣更好。要想空氣質量好,減排才是硬道理。李剛 攝
重要的是治理和防范
1580998214:應當把實際情況告訴老百姓,是怎么樣就怎么樣,不能掩飾。?
605839798:管管那些露天燒烤吧,他們對大氣污染的“貢獻”不亞于汽車。
春華秋實:污染太嚴重了。快想辦法吧。
陽光燦爛:啥標準檢測不重要,公布怎樣的數據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治理和防范。
隨緣:應該加大破壞環境的懲罰力度和舉報有獎措施。
老兎子:求真相。如果是事實,請不要再遮掩……
弓長: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北京市民肺癌發生率在上升。
蔣有三:美國人習慣對中國說說道道的,而且好話不會好好說,沒辦法,老大當慣了。如果是從兩國的環境狀況作比較,提出改善建議,這無可厚非,但他們的弦外之音也很明顯。對于我們來說監測標準與國際接軌,中國現在有這個經濟實力,希望早一點兒實施。
沙小易:要如實監測,特別是要正視而不是回避問題,找出超標原因,加強治理。
分享到: 歡迎發表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