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湘晨報評論員/王聃
環保需要告別膝蓋,也需要告別雷語。讓一條江河遠離有毒的雜質與刺鼻的氣味,讓江河之側的居民擁有原生態的居住,這些仍然有賴于環保部門刮骨療毒式的努力,最終走出更多危險的發展、管理的模式。
在江西德興市,江西銅業集團下屬的多家礦山企業,多年將工業廢水排入樂安河,禍及下游數十萬群眾。礦山企業和當地環保部門稱:德興早在唐宋年間就有采銅歷史,污染主要是由于歷代廢棄采礦區產生,現代企業不應代歷史受過。(新聞詳見A12版)
環境污染有多么地大行其道,狡辯就會有多么地挑戰想象力。學者熊培云曾經說過,中國環保已經進入到一個“膝蓋上的年代”,即在許多地方,只有依靠受害者膝蓋的下跪,才可能倒逼來對污染的治理與賠償。于江西銅業集團污染事件中,即便只是樂平市名口鎮戴村一村,就已經“2800多畝地無法耕種,近20年來沒有一人通過征兵體檢,癌癥患者就有70多人。”其不忍目睹的后果由此可見一斑。可不堪至此,換來的也僅僅是每年人均低于1元的賠償,以及對唐宋的歸咎。這顯然是比“膝蓋上的環保”更大的悲情。
“人均不到一元的賠償”已不忍再去說它,它實在太冰冷,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污染竟然起于唐宋年間的說辭。唐宋何辜,竟然要擔此罪過?大工業時代之前的礦產開采,多是手工操作,污染甚少。盡管不可避免地留下一些廢棄采礦區,其低危害性也早湮沒在歷史的煙云中。
污染者江西銅業集團的試圖卸責,可更令人難以接受的是當地環保部門也成了“唐宋有罪”的言說者。作為擁有現代檢測技術和手段的環保部門,真會不知道污染是今日之禍還是歷史之殤嗎?當然不會。當地環保部門之所以對污染視而不見,乃至“王顧左右而言他”,不過是對自身過錯的一種遮掩。多年來工業廢水排入樂安河,造成數十萬下游群眾受害,這顯然已經是環保部門的嚴重過失。他們蜻蜓點水式的“罪在唐宋”結論,就是為自己的失職蓋上一塊遮羞布。更況且,背后還有著污染企業與地方GDP的曖昧關系。卸責與袒護之下,“罪在唐宋”一說也就“順理成章”了。
環保本有罪,唐宋太無辜。事實早已經證明,如果不將地方GDP追求與污染企業完全切割開來,如果不能改變對環保部門的考核方式,將問責權真正賦予普通公眾,讓環保監管者不再只“唯上”,只對上負責而罔顧普通公眾感受,那么,不僅污染無法被切實控制,甚至會衍生某種漣漪效應:也即,不管是排污者還是環保部門,他們日常都無壓力。出現了污染,引發了媒體關注,隨便找個借口就是。就算這樣的“雷語”自己也不相信,他們也不憚于說出。因為他們深知,在短暫的輿情風暴后,一切都不會對其造成實質性的影響——“誤傷唐宋”正是其中的一例。
環保需要告別膝蓋,也需要告別雷語。讓一條江河遠離有毒的雜質與刺鼻的氣味,讓江河之側的居民擁有原生態的居住,這些仍然有賴于環保部門刮骨療毒式的努力,最終走出更多危險的發展、管理的模式。
生活新報
分享到: 歡迎發表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