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河南小組的志愿者,戴著口罩、手持河南首臺PM2.5速測儀,分別在小區、路邊、天橋、郊外等處進行了PM2.5監測,正是這群環保志愿者的努力,才讓市民提前半年了解到綠城的PM2.5數值。
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夏友勝
見習記者 孫川川/文
首席記者 張曉冬/圖
環保組織先行監測PM2.5 監測結果令人憂
昨日上午8時46分54秒,在鄭州市花園新村小區內,鄭州市首組實時PM2.5數值誕生:150微克/立方米。
自然之友河南小組志愿者朱玉龍介紹,“測試出來的PM2.5的數值換算成空氣質量指數是200,級別已經達到中度污染,令人擔憂”。
截至中午12時,自然之友河南小組的志愿者一共收集了7組數據,其中PM2.5數值最高的是在花園新村小區內的150,最低的是黃河迎賓館46。
下午3時5分,同在花園新村小區,PM2.5監測結果是33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級別為I級,空氣質量為“優”。自然之友河南小組在其官方微博解釋,由于光線作用和空氣對流,下午監測結果數值偏低,屬于正常現象。
與官方結果“打架” 環保局稱數據“不具有代表性”
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河南小組監測出了PM2.5值,作為官方的鄭州市環保局的空氣質量監測結果如何?
東方今報記者在鄭州市環保局官方網站上看到,其鄭州市空氣質量發布為:2012年4月26日,污染指數99,空氣質量二級,屬于良;預計4月27日,污染指數79-99,空氣質量二級,屬于良。
據悉,空氣指數100以下為二級良,100以上為三級輕度污染。民間公益組織實時測試出來的PM2.5數值,所呈現出來的空氣質量,和官方公布的有較大出入,同樣的一片空氣,差別怎么這么大呢?
鄭州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解釋說,PM2.5監測屬于實時監測,即瞬間監測,這受動態環境的影響比較大,監測時間、地點不同,監測的結果就會不同,這個數據“不具有代表性”。現在,環保部門還沒開展PM2.5監測,但對空氣質量實行的是24小時監測。
不過,他肯定民間環保組織的此次監測行動,認為能引起更多的人關注空氣質量,關注環保。
負責PM2.5監測的環保志愿者朱玉龍也表示,他們的監測數據僅供參考。
朱玉龍還透露,今后,每天都會做PM2.5監測,“一天兩次,上午8時30分到9時,下午3時到3時30分,數據都會通過網絡發布”。
記者還從自然之友河南小組了解到,他們歡迎其他省轄市的環保志愿者來接力監測PM2.5,共同組建“我為河南測空氣”志愿者團隊。他們將協助外地志愿者來申請PM2.5速測儀。
自測自助
是公民意識的萌動
環保志愿者公布的自測結果與官方數據有出入,甚至遭到了專業質疑。然而,他們為什么還勇于嘗試呢?可以理解的是,環境污染已經十分嚴重,大眾的身體健康受到嚴重威脅,人們對空氣污染的實際情形得不到比較準確的把握。官方的檢測儀器或許先進,但是受制于光鮮政績之需要的監測體系卻“落后”了。
因此,即使民間檢測的PM2.5不準確,但是比“瞞著不報”或者“擺著不測”要好得多。環境治理,離不開公眾的廣泛參與。要讓我們家園的空氣清潔起來,要有效減少PM2.5的生成,還是應該提倡政府與公民的良性互動。
東方今報評論員 李春曉一鍵分享到
分享到: 歡迎發表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