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2日電據香港星島日報報道,為了鼓勵廢物回收,特區政府在全港各區擺放三色回收桶,有環保團體到多處鬧市行人路實地考察后發現“三宗罪”,回收桶數量及比例遠遠少于垃圾桶,衛生情況亦惡劣,其有蓋的設計更加令市民不愿使用,“污污糟糟要用手打開個蓋,不如將全部垃圾放入垃圾桶”,促請有關部門改善。
香港環保署回應指,回收桶占用一定面積,很多地點并不適合放置,特區政府會按實際需要擺放,至于設計方面,市民對是否有蓋亦有不同意見,考慮到有蓋設計可以減少回收物料被雨水弄濕的機會,確保物料回收價值等等,署方認為有蓋設計較為可取。食環署則指,三色回收桶的清潔服務由每天1次至隔日1次不等,署方會視乎需要增加清潔服務次數。
三色回收桶在香港運作了十多年,基本上已成為市民生活一部分,但是成效如何呢?環保團體“地球之友”去年8月中派員前往灣仔軒尼詩道、油尖旺彌敦道,以及大埔廣福道等行人路,實地視察回收桶運作實況,結果發現不太理想。
據調查結果,三條街道的垃圾桶與回收桶比例都相距甚遠,平均每隔20個垃圾桶才有一套回收桶,以人流最多的彌敦道為例,市民平均要行180米才能找到回收桶,由油麻地至佐敦一段路,調查員更無發現任何回收桶,而在大埔廣福道,比例更懸殊,回收桶之間的距離平均為360米。
環保團體認為,垃圾桶與回收桶的比例不應相差太遠,“因為回收桶很難找到,市民會貪一時之快將未分類垃圾全部放入垃圾桶”。
團體亦發現,鬧市街道上回收桶使用率極低,觀察員定點在包括尖沙嘴及灣仔等地觀察市民處理垃圾習慣,就算垃圾桶與回收桶相連擺放,市民都不會考慮使用,接近99%的垃圾,都是放進垃圾桶。
地球之友副環境事務經理區詠芷相信,這與回收桶設計不理想有關。她解釋,三色回收桶大多都是有蓋設計,市民使用時難免需要用手打開蓋,為了保持雙手清潔,市民大多情愿使用無遮無掩的垃圾桶,地球之友建議政府盡快增加回收桶比例,并且改為無蓋設計,便利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