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上午,記者來到亳州市譙城區牛集鎮蔣樓民族新村。一進村口,映入眼簾的是,鱗次櫛比的小洋樓,寬敞暢通的水泥路,裝飾一新的路燈。依靠農業科技投入,這里的人們已徹底改變了過去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造就了生態環保的新農村。
殊不知,10年前,蔣樓民族新村還是一個貧困村,全村有800戶1800人,回族占到90%,而其中有貧困戶多達600戶。村民們吃糧靠返銷,花錢靠救濟,家家戶戶窮得丁當響。
為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村黨支部多次組織村民到山東壽光等地考察,學習發展無公害溫室大棚蔬菜的經驗。 2006年,當村民們對蔬菜種植還持懷疑態度時,村支書蔣成彬用行動叫響了“看我的,跟我干”。
在一間蔬菜大棚里,記者見到了正在侍弄苦瓜的蔣成彬。他告訴記者,剛開始建設蔬菜大棚時,不少村民擔心投資太多卻見不到效益。他便帶頭先試驗了幾棚,老百姓見到效益了,便跟著干。后來,鎮里通過多方協調,先后在棚區架上了電,修通了路,扶植大棚菜設施建設,從而讓村民建設大棚吃上了定心丸。
記者走進村民李學申的大棚,技術員揣玉松正在進行“面授”。他隨手摘下一個黃瓜對記者說:“這是我們用秸稈反應堆種植的無公害黃瓜,不使用任何農藥,已被種植戶推廣種植,深受消費者喜愛。 ”
走在一片片蔬菜大棚間,有村干部告訴記者,目前,蔣樓民族新村已有百余個連片蔬菜溫室大棚,占地1000多畝,建成占地200畝的秸稈反應堆蔬菜種植示范基地,并成立了“蔬菜專業合作社”。去年,僅大棚蔬菜一項,全村就增加收入四百多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5350元。
在發展蔬菜大棚的同時,村里還積極鼓勵扶持群眾發展養殖業,大膽啟用黨員致富能人帶頭,采取科技示范典型,帶動養殖業向規模化發展,還利用土地增減掛鉤出的36.5畝土地,建設了養殖培育基地。
靠發展種植養殖特色產業富裕起來的民族村,如今正在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在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方面,當地政府和群眾集資投入了1000萬元,修建了道路、下水道、衛生室、公廁、體育廣場、農貿市場,進行了綠化、亮化,安裝了電子監控等。整個村莊規劃實施結束后,可入住1500多戶村民,節約耕地1500畝。如今,蔣樓民族新村里,回漢群眾和諧相處,安居樂業,一幅靚麗的新農村畫卷展現在惠濟河畔。
【記者感言】
依靠農業科技致富,小鄉村也有大手筆。一個曾經落后的貧困村,有一群思想解放、敢拼敢干的致富帶頭人,就能走上致富之路。(武長鵬、武清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