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土長的貴陽人陳朝文一直想為家門前的南明河做些什么。在他的記憶里,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被貴陽人稱為“母親河”的南明河清澈見底,傍晚時分經常有人在岸邊垂釣。上個世紀80年代以后,河水開始漸漸渾濁,釣魚的人也慢慢不見了。
陳朝文很想管管那些污染“母親河”的人,但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究竟怎么“管”,是他一直琢磨的問題。
和陳朝文琢磨同一個問題的,是貴陽市烏當區環保局局長楊陽。
在旁聽了一次“環保人士起訴企業污染環境”案件的庭審后,烏當區環保系統展開了一場大討論:怎么讓轄區內的30多萬名老百姓都來監督污染環境的黑手?
“打通各渠道,讓烏當區環保局的40多人變成30萬人。”楊陽坦言,這可能會觸及某些人的利益,需要拿出些勇氣。
誰舉報,就獎勵誰
很長一段時間里,烏當區環保局工作人員包里都會背著好幾摞名片大小的卡片,走到哪兒發到哪兒。
這張名為“公眾環境監督卡”的小卡片制作非常簡單:正面用紅色字體印著污染投訴舉報電話,電話號碼后面用括號標明“白天”和“夜間”,背面同樣用紅色字體印著“如果您發現烏當區域內環境違法行為,歡迎舉報。經環保部門查實并實施處罰的,給予200~500元的獎勵”。
每到村寨里發放卡片時,環保局工作人員都不忘提醒村民一句“舉報對了有獎勵喲”。
“獎勵舉報污染環境的人,應該能帶動更多人參與環境監督。”烏當區環境監察大隊大隊長白其彪說,這是讓環保隊伍有可能變成30萬人邁出的第一步。
在一份《貴陽市烏當區環境保護局環境污染舉報獎勵制度(試行)》的文件中,中國青年報記者看到,舉報獎勵的范圍包括了15項內容,從“給當地環境和人民生活帶來不良影響的環境違法行為”到“造成嚴重污染事故”,幾乎包括了普通老百姓能想到的所有環境污染問題。
和“公眾環境監督卡”上內容不同的是,獎勵的金額提升到最低300元,最高1000元,并確定了不同情況下獎勵金額的范圍。
這樣的辦法很快帶來了意料之中的效果,人們口口相傳之后,舉報電話響個不停。接線員也會時感煩惱,舉報電話有很多來自外區,有的甚至來自300多公里以外的其他市州。
也有讓白其彪和執法隊員們逮個正著的。
有一天,一個養鴨子的老漢突然打來舉報電話,說有企業的污水毒死了他的鴨子。接到電話半個小時后,白其彪在現場看見了死的鴨子。憑著多年的執法經驗,白其彪確信死鴨子身上的毛沾染了油性物質,“這很可能是超標偷排”。
沿著河道,執法人員很快發現了隱秘的排污口,并對排污痕跡現場取證。鐵證面前,涉嫌偷排的企業承認了自己的行為,并現場對養鴨老漢進行了賠償。在對涉事企業下達了“立即停止生產、限期整改并罰款”的處罰決定后,養鴨老漢從執法隊員手里接過了300元舉報獎勵。
“知道周圍老百姓的眼睛隨時盯著舉報,企業超標排污就沒那么大膽子。”白其彪說。
確保監督效果必須打破感情因素
為了確保舉報監督效果,烏當區環保局定下一條鐵律:接到轄區內的環境違法舉報后,1個小時內必須到達現場,24個小時內初步回復當事人,7天內辦結整個案件。
這條規定讓白其彪自嘲“自己給自己多找了1/3的活兒”。
楊陽坦承,要確保環境污染舉報的監督效果,不僅要自己鼓足勇氣,還要打破很多情感因素。
楊陽說,首先要考慮的是,如果每天電話鈴聲響個不停,環保局的工作量會大幅度增加,在執法隊員人手緊張的情況下,如果不能1個小時到達現場,怎么向群眾解釋?如果每個執法隊員24個小時都高強度工作,他們能不能受得了?
環保局工作人員也耳聞,轄區內一些企業對嚴格的環境監督有了擔心,可以預料的最壞情況是,有的企業會考慮搬遷到監管較松的區域發展,那將會給轄區的經濟發展造成影響。
楊陽還暗暗擔心,這樣的做法可能不被其他部門和領導理解,嚴格的環境監督會讓招商引資變得困難。曾經,區里的兩個引資項目在最終落實前被環保局否決,把到手的“鴨子”拱手讓給了別人。
事實上,楊陽的擔心被更多的支持化解了。
在拿著環境污染舉報獎勵制度的方案向區領導匯報時,楊陽想著如果區里能給兩萬元的資金支持,就很不錯了。
“那要是舉報很多,獎勵需要10萬元呢?”區領導問楊陽。
最后,舉報獎勵制度的方案順利通過,但原本需要劃定的獎勵金額改成“上不封頂”。楊陽得到的指示是:有一例污染舉報查一例,查實一例處理一例,符合獎勵條件的全部獎勵。
區招商局長也向楊陽表達了堅決支持的態度,區長成了區環境保護委員會的主任。
現在,大家的一個共識讓楊陽徹底放了心:短期看,嚴格的監督讓有的企業心生畏懼,甚至不敢入駐;但長期看,優化的產業結構能為區里留住更多高新技術項目。
更專業的群眾監督
白其彪認為,從40多人到30萬人的跨越,第一步是號召大眾參與,第二步應該有些專業的色彩。
2011年11月,烏當區環保局正式聘請第一批12名環保志愿者,志愿者里有公務員、大學生、普通村民和媒體記者。
除了拿到一本大紅色的聘書,志愿者們最重要的事務就是接受培訓——專業的環境污染監督培訓。
陳朝文和劉光艷都成了環保志愿者,他們原以為就是“開會”、“聽講話”的培訓課程出乎他們意料:全部由專業環保人士講述實用的監督辦法。大量巡護河道、尋找污染源、發現隱蔽垃圾的照片、案例讓做計劃生育工作的劉光艷覺得,自己也成了半專業的環保人士。
“要的就是專業。”白其彪指著自己培訓課件上的一張照片,照片上的河道旁伸出一根普通的管子,管子里流出的水肉眼看上去沒什么異常,“專業的監督一定要注意這種管子,它很容易偷排廢水。”
陳朝文和劉光艷現在共同巡護一段近5公里的小河,以往總是陶醉在河岸美景中的他們,現在經常走上一個多小時巡護河道,也總能發現些隱蔽在樹林里亂倒垃圾、亂潑臟水的問題,每當發現問題,他們都拍下照片傳給白其彪。幾天之后,再去復查整改情況。
陳朝文還習慣到河岸邊的“農家樂”餐廳看看洗碗水是不是倒進了凈化池里,再沿著凈化池連接的溝渠一直走,看看池子里的水是不是流到了指定的地方。
“我這個環保志愿者就是要隨時監督,亂倒污水就是不行。”陳朝文說。
像陳朝文這樣有些專業知識的環保志愿者越來越多,他們在自己義務監督的同時,也把專業知識傳授給越來越多身邊的人。最近,幾位志愿者發現轄區內某攪拌站塵土飛揚,導致粉塵污染的情況已經完成取證,正式立案,舉報的獎勵即將兌現。
白其彪說,更專業的環保志愿者能更好地在社會上普及環保知識。當越來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專業起來,污染環境的事情就會無處藏身,“專業的全民監督會把我們‘生態烏當’的牌子擦得更亮。”
楊陽更希望這樣的做法能轉變大眾“環境問題就靠環保部門管”的傳統思維,漸漸摸索出一條環保部門和全社會“協同共治”污染、保護環境的路子。在這個過程中,環保局暢通監督渠道,民眾逐漸養成主動監督的習慣,污染源接受全社會的主動監督,環保局的工作效果接受舉報人和社會的主動監督。
“把監督機制串起來,整個轄區的人都是環保工作者,環境就會在相互監督中越來越好。”楊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