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周末,都會有許多市民到黃河邊游玩,其實,只要我們每個人都心向環保,母親河便會美麗常在。
美麗母親河,讓我們從“心”開始。
一起聆聽這些環保志愿者的心聲:網友“若即若離”要做一個小螞蟻,為環保,為公益盡心盡力;終身義工方紅倡導人人公益,低碳生活;12年用自己腳步丈量黃河全程的肖先華,對東方今報“美麗母親河”豎起大拇指,這和他12年的踐行堅持一脈相承。
只要心向環保,情同公益,“美麗”就從此開始。
□東方今報記者 張英 李娟娟 實習生 劉倩/文 劉棟杰/圖
●心存環保理念
才能養成環保習慣
8月27日,網友“若即若離_豫”(以下簡稱“若即若離”)10點47分發布微博:“美麗母親河”8月31日周五上午10點30分,在花園口事件紀事廣場正式啟動。
截至當晚8點,這條微博已被轉發95次,評論34條。
自從他發布第一條關注母親河的微博以來,就一直筆耕不輟,像一只勤勞的小螞蟻“織圍脖”,至今連續發布相關微博十數條,轉發千余次,評論數百條,讓“美麗母親河”公益活動為更多人所知曉。
每次編輯微博,“若即若離”都相當用心,他會仔細閱讀東方今報的報道,找出其中最具傳播價值的信息,而后撰寫更利于微博形式傳播的語言。圖片也是精心制作,內容更突出主題,形式更便于網絡傳播。
正是這樣認真努力,把握宏觀又注重細節,“若即若離”的倡議在微博上才得到如此積極的回應,與東方今報的報道交相輝映。
他叫喬濤濤,在現實中的真實身份是一名大學老師,在網絡和志愿者隊伍里頗有名氣,但他現在更希望別人把他看做是一名文明傳播志愿者。
從2004年,他開始熱心公益,參與環保就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組織到公園廣場撿垃圾,提倡市民進超市自帶購物袋,到石佛沉砂池保護水源……
他覺得,環保是一種理念,只要植入你的腦海,就無時無刻不影響你的行為,比如吃飯不用一次性筷子;辦公推崇“無紙化”;即便需要打印,能“雙面”就絕不“單面”,心存環保理念,才能有環保習慣。
●人人公益,低碳生活
方紅對東方今報發起的“美麗母親河”活動豎起大拇指。
在河南甚至全國,他在志愿者圈里都小有名氣,他是河南恩來公益的發起人,立志做個終身全職義工,致力于志愿者專業化培訓。
從做義工到現在,方紅及團隊,共勸募圖書33萬多冊,為N多貧困學校建立了校園圖書館。這其中,也涉及二手教輔的流通再利用,節省紙張,就是環保。
去年下半年,方紅發起了“環保手帕”活動,由愛心企業提供上萬條手帕,免費發放給市民使用。
因為和國外義工交流得知,在發達國家,平時每個人都有三四條手帕,外出就餐、活動,就用手帕,而不是像國人現在習慣用餐巾紙。因為手帕可以循環利用,餐巾紙制作需要木材,中國有13億人口,木材需求量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今年8月初,方紅有幸受邀到韓國學習,他驚嘆于韓國的干凈,無論是鄉村還是城市。他注意到韓國公共場所,通常會有六七個垃圾箱,垃圾分類之細讓人驚嘆。
方紅把所見所聞,制作成PPT,每一次公益講演,都與更多人分享,他現在致力于推廣一種理念:人人公益,低碳生活。
●用小螞蟻的“做”,影響更多人
如果你細心,你會發現,喬濤濤所發的微博都來自一個微群:河南小螞蟻志愿服務隊。
有意思的是,這個組織的名稱,起始于東方今報今年的一篇報道。那是對喬濤濤的一篇專訪,標題就是《他說自己是只扛起責任的小螞蟻》。
喬濤濤覺得這篇報道的標題挺好,于是以“小螞蟻”為志愿者組織命名,并在微博上注冊了這樣一個微群。
截至8月27日晚8點,這個微群成員達到302人,發言177條。
翻看發言記錄,這里討論的話題,大部分與公益、文明有關。有“美麗母親河”,有“愛心順風車”,有“愛心文明傘”……
成員都是熱心公益的志愿者:網絡紅人“蘿卜哥”韓紅剛、“最美雙胞胎”龍歌龍唱、零錢女孩……他們也是“美麗母親河”報名參與者,都是通過“小螞蟻”微群得知的消息。
喬濤濤說,一條微博牽出一個大型公益活動,這是他很希望看到的,“這樣的活動,很對我的脾氣。”所以,每天他刷微博更不遺余力。昨天,對“美麗母親河”他還提出好建議,從現在起到8月31日當天,所有現場參與或支持活動的網友,共同以“美麗母親河”為主題發微博,形成合力,宣傳文明理念,心往一塊想,勁兒往一處使,這樣的傳播效應將是爆炸性的。
這里的成員,都是行動者,喬濤濤說,就是要用“小螞蟻”的“做”,影響更多人熱心環保,參與公益。
步行丈量黃河“志愿者”
贊今報義舉讓它更美麗
自從東方今報發起“美麗母親河”活動以來,得到社會各界廣泛支持,這其中,有一名曾歷經12載,徒步從黃河源頭走到入海口的志愿者。
他叫肖先華,頭上頂著香港孔子教育學院董事長,還有多個學會(協會)秘書長、研究員、大學客座教授等頭銜,但他很樂意把自己當做一個普通志愿者。
從1999年研究生畢業,他選擇沿黃河徒步行走,文化尋根,每年都要抽出特定的時間,沿黃河走上一段。這個事兒,他堅持了12年。2011年,他終于徒步走完黃河5000公里全程,實現對自己的承諾。
“這么多年來,我致力于傳播國學,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我就想,何不沿著搖籃,行走萬里路,把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內核尋找回來。”肖先華說。
行走12年,他最深的感受,一個是黃河兩岸,中華文明的根沒有丟,人民善良淳樸;另一個是,環保問題值得重視。
“黃河支流陜北的無定河斷流,汾河水量減少,在山東境內,黃河也一度斷流。而在黃河的源頭,有很長的一段戈壁灘,兩岸生態惡化,這段路我整整走了兩天。”
這段長達12年的文化苦旅,讓他對黃河的感情更深。得知東方今報“美麗母親河”活動,他覺得這真是個好事兒,“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來保護她,愛護她。”
志愿者喬濤濤說,就是要用“小螞蟻”的“做”,影響更多人熱心環保,參與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