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環保局長“怒斥”后更應嚴格執法
“國計民生”是中石化為自己肆意排污開脫的理由,但正因為肩負著“國計民生”的重任,中石化一類的央企才更應該以社會責任為重,率先垂范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因為沒有比老百姓的利益更大的“國計民生”了。
□本報評論員 崔濱
中石化廣東的三家下屬企業在國家環保部環境安全百日大檢查中,被發現存在違法行為或安全隱患。在督察組的反饋會上,廣東省環保廳環境監察局局長周全氣得“拍了桌子”。周全的拍案而起暴露出的是,面對強勢的央企與地方政府的GDP沖動,地方環保部門長期以來的弱勢和無力。公眾有理由提問,既然中石化如此明目張膽地違法,地方環保部門除了“怒斥”,為何不敢嚴格執法?
根據央視報道,讓周全如此憤怒的,是中石化位于廣東省的三家煉油企業無視環保法規和當地環保部門的監督,肆意排放污水。更讓周全氣憤的是,對于這種惡意違規行為,中石化屢屢以公司業務關系國計民生為由要挾地方政府。
事實上,中石化下屬企業因環境問題而遭到查處已經不是低頻率事件。據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信息顯示,從2005年至今,中石化旗下相關公司在全國有37起公眾投訴、媒體曝光或者環保部門查處的案例。類似的問題不僅中石化存在,其他的央企也存在,這反映了兩方面問題:一方面,借助壟斷帶來的巨大資本和權力賦予的行政地位,財大勢大的央企往往無視地方政府的監管。另一方面,作為地方政府,也不敢小覷央企為當地帶來的稅收和GDP。
除了對中石化的“知法犯法”表示憤慨,周全在會上怒斥“明明發現排污超標,沒人去檢查,沒人去督促”,顯然,對于中石化在當地的環境違法行為,環保部門包括周全本人是充分了解的,只不過是網開一面罷了,這恰恰暴露出當地政府對環保工作的虛與委蛇。雖然經過多年努力,環保指標和環評結構已經成為地方政府考核政績的剛性指標,但是對很多地方來說,仍然是發展優先于環保。出于拉動GDP、解決就業、增加稅收的政績需要,一些地方政府不僅姑息一些企業的環境違法行為,甚至還動用行政力量,干預、影響環評的進程和結論,就像近期個別城市因為上馬高污染項目而引發民眾反對一樣,恰是一味追求經濟發展而忽視環保的結果。
公眾的環保意識已經日漸覺醒,因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事件頻繁發生,經濟發展方式轉型也已經喊了很多年,但要想根治某些企業包括央企的污染行為,僅僅依靠環保局長“拍桌子”和“怒斥”是遠遠不夠的,還要靠環保部門挺起腰桿嚴格執法,更要靠地方政府為環保部門撐腰,把環保當做與GDP一樣重要的工作來抓。面對輿論壓力,中石化集團26日晚間作出書面回應,決定責成三家企業停產整頓。“國計民生”是中石化為自己肆意排污開脫的理由,但正因為肩負著“國計民生”的重任,中石化一類的央企才更應該以社會責任為重,率先垂范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因為沒有比老百姓的利益更大的“國計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