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落有致的樓房,干凈整潔的街道,悠閑散步的村民,這里是大同市南郊區的宏洋小區,雖然是冬天,但還是很容易讓人想到這里夏天時綠草蔭蔭的場景。
11月22日,當三晉環保行記者團來到這里時,每個人都很難想象這里曾經是一個家家戶戶點爐子、空氣污染嚴重的城中村。
“我們這里現在做飯用的是天然氣,取暖是市熱力公司的集中供熱,小區還安裝了監控,生活的跟城里人沒有區別?!贝逯m寶林自豪地告訴記者。
說起村里的集中供熱,這可謂是大同市攻堅燃煤污染采取的一項重要措施。
大同是全國重要的煤炭重化工基地。煤給人們生活帶來生活便捷的同時,也給環境帶來了污染。燃煤鍋爐就是影響大同市大氣環境質量的一大“元兇”。
每天冬季采暖期,煙塵集聚在城市上空,形成一個“大鍋蓋”,把城市緊緊捂在下面,空氣中彌漫著硫的味道,“來到大同府,一天四兩土”是當時大同環境面貌的真實寫照。
針對冬季燃煤污染現象,2008年以來,大同市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堅持“煤都”少用煤甚至不用煤的原則,加快燃料結構調整和集中供熱的進程,拆除市區燃煤鍋爐3000余臺,年減少耗煤24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2800噸、煙塵排放4800噸,新增熱電聯產集中供熱面積4300萬平方米,實現了主城區集中供熱全覆蓋。與此同時,進一步推進“氣化大同”的建設,目前市(縣)天然氣用戶達30多萬戶,氣化率達到98%。
在大同市熱力公司總控室內,公司總經理助理李曉華告訴記者,目前,大同正在對熱電聯產的機組進行新技術改造,采用大溫差熱泵技術,可以在不增加煤炭供應量的情況下,增大全市的供熱面積,讓更多的百姓在清潔的空氣中享受集中供熱帶來的好處。
一組數據顯示,與2008年相比,2011年大同市二級以上天數達347天,一級天同比增加73天,二級天同比增加40天。今年截至11月21日,二級以上天數為310天,市區環境空氣質量明顯好轉,徹底甩掉了全國空氣污染“黑三甲”的帽子。
本報記者 張劍雯
(原標題:三晉環保行——集中供熱:大同冬暖天也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