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網訊 只需幾粒細小的納米材料,一杯渾濁不堪的化工污水不到半小時就變得清亮透明,更難想象的是,從化工污水里“抓”出來的有機原料能變廢為寶,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這是南大環境工程系主任、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最新當選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的潘丙才和他的研發團隊創造的奇跡。記者了解到,早在10年前,潘丙才博士還沒畢業就嘗試創業。如今,這家公司年產值已近億元。
初次產業合作,對方企業賺2000多萬,才給了8萬元技術轉讓費
潘丙才是浙江才子,1993年高考,本來是保送北京大學經濟系,但他卻選擇學理工科,并“誤打誤撞”進了南大的環保專業,1997年繼續攻讀研究生,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全興。“我們做環境工程,下工地是常事,有時候指導工人安裝施工管道,自己也光著膀子一起干。”潘丙才說,1998年,無錫啟動“零點行動”,太湖流域未達標企業一律關閉。當時,蘇州林通染料化工有限公司負責人急匆匆找到學院:因為生產一噸產品要排放15噸的廢水,排放不達標,面臨被關閉的危險。
通過對樣本進行分析研究,潘丙才發現,這些廢水里含有豐富的2-萘酚等有機原料。于是他花了一個月,設計了一套納米孔徑吸附樹脂水處理裝置,不僅讓這家企業廢水排放順利達標,一年還分離出1500噸的有機原料,價值2500萬元。
這是潘丙才參與的第一個產業化案例。這個數字是若干年后,這家企業的負責人向潘丙才透露的。“當時學校轉讓這項專利才收了8萬元,相比于企業的巨額收益,這點轉讓費簡直少的可憐。”利益的差異深深刺激了潘丙才,讓他萌生了創業的想法。
31歲被破格評上教授,團隊創11項國家專利
2002年,潘丙才離博士畢業還有一年。當時,學校鼓勵年輕教師把科研成果產業化,導師張全興找潘丙才談心:“聽說浙江人都有經商頭腦,你去做做看。”在導師的支持下,潘丙才在蘇州工業園區創辦了江蘇永泰環逼技有限公司。白天談項目融資、晚上做學問,每天睡眠時間只有四五個小時,這樣的生活狀態潘丙才堅持了多年。正是這股拼命精神,31歲那年,他被學校破格評為教授,公司研發團隊獲得了11項國家專利,還有7項國際專利。因為凈化效果好,市場也很快打開,很多化工企業搶著來簽訂單,當時年產值達到千萬元。
之后,潘丙才和他的團隊又在南京新港開發區創辦了江蘇南大環逼技有限公司。多年的市場磨練,讓潘丙才積累了豐富的產業化經驗。“現在我們已從單純的技術服務轉為BOT模式,根據企業的收益大家分成,專門負責市場的有一個很強大的團隊。目前手頭幾千萬的單子比比皆是。”
帶頭倡議青年科學家出來創業,服務南京地方經濟
最近,潘丙才被省科協評為2011—2012年度十大青年科技之星,公司正醞釀上市計劃。
江蘇南大環逼技有限公司離南大仙林校區車程不過10多分鐘,潘丙才每天要奔波多個來回,既當教授教書育人,又要經營公司掌管市場開發,很多人都覺得潘丙才太累,但潘丙才自己卻認為很有意義。
本周六即將召開的第四屆江蘇省青年科學家年會,潘丙才和其他執委商量,決定召開一場執委論壇,主題就是“科研成果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及產業化應用”。“南京有豐富的科教資源,以這次的十大青年科技之星為例,9個在南京,8個是70后,幾乎每個人手中都有若干個863等重大科研項目,這些寶貝都‘捂’在手里,實在可惜。現在南京創業政策很好,尤其是科技九條,打破了很多高校體制的條條框框,高校教師大可放手出來創業。”
本報記者 毛慶
(原標題:省青年“科星”潘丙才研發能凈化化工污水的納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