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個重點污染區域的“防空戰”
章軻
[ 在包括京津冀、長三角在內的我國13個重點區域,單位面積污染物排放強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9至3.6倍 ]
經常往返北京和上海之間的人也許會注意到,沿途的空氣要比別的地方污濁,要是能見到晴朗的天氣,就算是幸運的了。
國家環境保護部公布的衛星數據也證實,北京到上海之間的工業密集區為我國對流層二氧化氮污染最嚴重的區域。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每年出現灰霾污染的天數達100天以上,個別城市甚至超過200天。
本月5日,環保部、發改委和財政部發布的《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下稱《規劃》)稱,在包括京津冀、長三角在內的我國13個重點區域,單位面積污染物排放強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9至3.6倍,嚴重的大氣污染已經成為制約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
重點區域空氣質量更差
“我國大氣環境形勢十分嚴峻,以大家最為關注的PM2.5為例,全國70%左右、重點區域80%以上的城市達不到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環保部污染防治司司長趙華林說。
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以及遼寧中部、山東、武漢及其周邊、長株潭、成渝、海峽西岸、山西中北部、陜西關中、甘寧、新疆烏魯木齊城市群等13個重點區域,大氣環境問題更加突出。
環保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上述重點區域占全國14%的國土面積,集中了全國近48%的人口,產生了71%的經濟總量,消費了52%的煤炭,排放了48%的二氧化硫、51%的氮氧化物、42%的煙粉塵和約50%的揮發性有機物,單位面積污染物排放強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9至3.6倍。
由于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張,區域內城市連片發展,受大氣環流及大氣化學的雙重作用,城市間大氣污染相互影響明顯,相鄰城市間污染傳輸影響極為突出。
監測結果顯示,在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區域,部分城市二氧化硫濃度受外來源的貢獻率達30%至40%,氮氧化物為12%至20%,可吸入顆粒物為16%至26%;區域內城市大氣污染變化過程呈現明顯的同步性,重污染天氣一般在一天內先后出現。
而隨著重化工業的快速發展、能源消費和機動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與揮發性有機物導致細顆粒物、臭氧、酸雨等二次污染呈加劇態勢。
本報記者獲悉,將于今天(12月12日)開幕的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下稱“國合會”)2012年年會上,區域空氣質量綜合控制問題也是與會中外專家們研討的重點。
據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郝吉明介紹,在長三角地區,高溫季節出現PM2.5與臭氧同步污染的頻率可高達30%。多種大氣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和集中分布是造成我國區域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
郝吉明等人向國合會年會提交的《區域空氣質量綜合控制體系研究》報告稱,“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算,2008年由于空氣污染造成中國47萬人過早死亡;世界銀行的研究表明,2003年由于空氣污染導致的死亡和疾病給中國帶來了1600億元的損失,相當于當年GDP的1.16%。”
現有措施不足以改善空氣
《規劃》介紹,重點區域空氣污染嚴重與我國大氣環境管理模式滯后有密切關系。
“我國現行環境管理方式難以適應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要求。”據趙華林介紹,區域性大氣環境問題需要統籌考慮、統一規劃,建立地方之間的聯動機制。各個城市“各自為戰”難以解決區域性大氣環境問題。
上海市環保局黨委副書記姜南說,上海盡管是一個特大城市,但實際上城市范圍并不大。無論是城市空氣質量,還是飲水質量,都有賴區域間的協同。
“我們在上海有切身的感受,如果刮東南風,這是從海上刮來的,城市空氣質量肯定好。但如果是刮西北風,從內陸來的,空氣質量就很差。”姜南說,“既要人努力,又要天幫忙”,區域間的聯防聯控如何做好,還是一個大課題。
同樣,北京也遇到了周邊空氣質量差的壓力。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說,北京現在基本不燒煤,但周邊省份增加的燃煤是北京減少的煤的好幾倍。北京進行了產業轉型,但河北還有近億噸的鋼鐵產能。
再比如,北京已普遍使用天然氣,但河北小縣城里居民樓采暖沒有天然氣,仍然用煤。“區域聯防聯控最大的難點在于京津冀。”柴發合說,從研究角度講,希望每個區域能統一標準。其實統一標準放在長三角、珠三角問題都不大,但在京津冀,三個省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太大,就存在困難。
《區域空氣質量綜合控制體系研究》報告也指出,“我國目前的控制措施,不足以使我國一次顆粒物和二次顆粒物的前體物排放量在每個五年計劃內減少15%以上,進而實現空氣質量改善的目標。”
據該報告稱,一方面是從國家到地方,從固定源污染控制到移動源污染控制,從政策制定到管理實踐,人力投入和科學支撐都非常缺乏,無法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更無法應對壓縮型、復合型特征突出的區域大氣污染因素。
另一方面,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國的工業化、城市化和機動車化進程仍將繼續,燃煤年消費量將持續增長并超過40億噸,每年的新增輕型汽油車將保持在1500萬輛以上,我國的大氣污染物削減必須在消化發展帶來新增排放量的基礎上,進一步大幅削減存量,壓力巨大。
治理總投資需3500億元
據介紹,《規劃》對這些重點城市群給出了2015年前的具體目標,其中,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需下降5%,此外,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分別下降10%、10%和7%。
《規劃》還首次提出,要推進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管理,分為5年、15年、20年的達標時間表。趙華林舉例說,PM2.5濃度值超過5到10微克的,可能規劃期間就要達標了,超過10到30微克的,可能用10年左右,超過30以上的,可能用15年到20年。
趙華林說,針對PM2.5污染問題,規劃還在防治措施上提出防控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并重,新增了煙粉塵與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控制要求,并要求各地區逐步開展城市空氣質量監測點位能力建設,在所有城市監測點位新增PM2.5、臭氧、一氧化碳等檢測因子和數字環境攝影記錄系統。
各地PM2.5下降目標各不相同,是如何制定的?趙華林解釋說,對PM2.5濃度的下降要求,普遍為5%,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要求至少是6%,對于這些數據,是結合了環境質量的現狀,經濟承受能力,目前具備的經濟、技術等基本條件后反復測算出來的。
記者了解到,《規劃》推出八個重點工程項目,涉及二氧化硫治理、氮氧化物治理、油氣回收、黃標車淘汰、揚塵綜合整治等,總投資需求約3500億元。項目資金以地方投資為主,中央財政對符合投資方向的項目予以適當支持,同時落實企業治污責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形成多元化的投資格局。
趙華林表示,3500億元的投資需求昭示著環保產業的巨大市場空間,“十二五”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對于眾多環保企業來說是一個重大機遇。
記者注意到,《規劃》還有一些新亮點,如“倍量替代”,即在控制地區,要上項目,假設帶來一噸新的污染增量,首先需要對老的既有項目削減2噸的污染物存量后才能上新項目。趙華林介紹,如京津冀、長三角等地,再上高污染高能耗項目就不太可能了,這樣有助于結構調整和轉型生產方式。
據悉,環保部目前正會同有關部門制定配套的《規劃》評估考核辦法和相關細則,2013年起每年將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年度考核,2016年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終期評估與考核。年度考核與終期評估結果向國務院報告,并向社會公布。制圖/鄭勤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