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2012年,網民攻堅克難,促成的一大成果便是PM2.5納入環保部門的監測范圍。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PM2.5甫一出現,便以全國多個城市數據爆表為始。
各地形形色色臨時性應對舉措“應運而生”,多以機動車限行和關閉個別污染源的面目出現;且在冷空氣的眷顧下,又匆匆結束了它們的“使命”。
與之相伴的是環保產業“尷尬商機”:民間口罩熱賣、官方急于購進監測設備,與環保相關的股票也紛紛漲停。
但在相關專業人士的眼里,這都只是霧霾大事件中的配角。“關鍵問題在于環保法律的執行”,大氣物理學家、負責京津空氣污染治理的政府工作小組成員王躍思在受訪時如是表示。他甚至更具體指向壟斷油企,“北京市銷售的汽油硫含量高于國家標準”,但三大油對于數百億的技術升級沒有動力和壓力。>>>B3版
(原標題:環保法令被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