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八大報告中,首次將“生態文明”單獨成篇部署并寫入《黨章》作出闡述。在這之后,南京市提出了“以節能減排為倒逼調整產業結構”工作要求。這一要求是如何提出,對于南京市的生態文明建設有著怎樣的影響?帶著這些問題,央視網記者專訪南京市市委書記楊衛澤。
舊有產業結構滋生資源環境問題
數據顯示,2011年,南京的鋼鐵、石化、建材、電力占全市工業能耗接近95%,其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7倍,是南京八大新興產業的3倍。
“南京的資源環境問題,其根子在產業結構上。”楊衛澤認為,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新興產業,減少重化工產業的比重,是節能減排的最主要途徑。反過來說,制定更加有力的節能減排舉措,就必然促進工業結構調整,倒逼產業結構向更輕、更高效、更綠色的方向發展。
于是南京市提出“以節能減排倒逼南京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其中最核心的抓手,就是通過嚴控全市燃煤總量和污染排放強度,來倒逼經濟結構優化調整。
一是以控制煤炭總量倒逼企業調整能源結構,新增燃煤項目一律不批,小熱電、小鋼廠和煉焦廠全部關停,全面實行區域供熱,推進燃煤熱電廠和企業自備煤電廠進行燃氣化改造或者關閉。
二是以削減排污強度倒逼企業污染治理升級。對萬元GDP能耗水平、萬元GDP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空氣質量優良率等約束性指標實行“一票否決制”硬調控。繼續開展“三高兩低”污染企業整治,進一步優化全市工業布局和結構,提升產業層次和企業層次,實現全市經濟可持續發展。
三是以嚴格環境準入標準倒逼企業轉型提檔。按照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要求,在空間布局上嚴格界定,在產業發展上嚴格定位,在項目引進上嚴格把關,嚴格執行“凡國內投資項目,必須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凡外資項目必須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剛性要求。
四是以強化執法力度倒逼企業污染排放自律。以鐵的心腸抓監管,鐵的手腕抓執法,鐵的紀律抓治理,實施最嚴厲的環境執法手段,建立健全最嚴厲的環境執法體系,對違法排污行為形成強大威懾力。
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綠色發展
楊衛澤介紹說,在“十二五”開局期間,南京市通過結構減排、工程減排、管理減排三方面措施,不斷加大污染減排工作力度,促進加快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
一是污水處理廠建設不斷推進。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城鎮污水處理廠60座,總處理能力201.5萬噸/日。針對個別已建成污水處理廠處理水量不足、進水濃度不高、不能正常穩定運行等問題,全市加大督查督辦力度,積極落實整改措施,解決制約污水處理廠正常投運的“瓶頸”問題。
二是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不斷完善。近幾年來,全市持續加大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完善力度,建設污水收集管網近1500公里,僅2012年,全市就新增污水配套管網180公里。
三是雨污分流和污水收集工程繼續推進。截至目前,主城雨污分流工程完成污水主次干管278公里,其中干道污水管136公里,街巷污水管142公里;改造片區約50平方公里,敷設污水支管745公里。
四是脫硫脫硝工程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建成脫硫、脫硝的燃煤機組占裝機總量的97.8%和65.3%,72%的鋼鐵燒結機完成了脫硫改造,完成揚子熱電廠2號鍋爐煙氣脫硝工程建設并順利投運,成為中石化系統首套達到新標準的脫硝裝置。
五是減排工程效能不斷提升。全市7家主要電力企業、3家石化企業、2家鋼鐵企業的32套脫硫系統、9套脫硝系統運行正常,綜合脫硫效率保持在85%以上,綜合脫硝效率在70%以上。
從減排方面看,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比“十五”末分別減排17.3%和11.6%。2011年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比上年分別下降3.86%、4.26%、6.3%,降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氮氧化物排放量增加了1.2%,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2年也有望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從節能方面看,“十一五”末,全市單位GDP能耗比“十五”末累計下降21%。2011年,全市加大“三高兩低”企業整治力度,積極開展節能減排行動,落實各項節能措施,節能減排各項指標再上臺階。2011年萬元GDP能耗相比上年下降3.71%,2012年再度下降6.55%(扣除原料消耗)。
整治“三高兩低”,打造綠色城市
在打造綠色城市的過程中,南京市一直把整治“三高兩低”企業作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三高兩低”企業是指“高消耗、高污染、高危險、低產出、低效益”的企業。由于南京重化工產業是歷經百年時間逐步形成的,重化工比重偏大,煤炭消耗量快速增長,企業生產大量依靠石化燃料的現狀短時間內難以得到根本扭轉。同時經過長時間發展,城市主要工業集中區已經形成,貼近城市居住區,工業生產排放的大氣污染物對主城區的影響短時間內難以得到根本改變。
“畢竟綠色生產體系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們正在努力。”楊衛澤強調,整治“三高兩低”企業的專項活動絕不能手軟,在治理方式上,主要采取“關、停、治、遷”的辦法。
關:對高污染、高排放企業實施整體關閉。停:對落后產能、生產線等實施停產。治:對排放不達標的企業實施治理。遷:對不符合產業布局的企業實施搬遷。2011年,我們全面完成了173家“三高兩低”企業整治任務,其中有近100家企業關閉,減少能源消耗近10萬噸標煤。2012年完成整治企業162家,其中:關閉85家,搬遷6家,轉產1家,關閉污染工段的有9家,限期治理48家,淘汰落后設備或生產線13家,取得明顯成效。
“'三高兩低‘企業整治得到了全市人民的擁護和整治企業的理解,對我市環境質量的整體提升起到積極作用。”楊衛澤說。
同時,構建綠色生產體系,南京市把環境保護納入生產建設的全過程。一是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和生態環境功能區規劃,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的落后產能,堅持綠色發展導向,不斷提高服務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
二是大力發展生態工業。加大清潔生產推進力度,全面落實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制度,積極構建生態產業鏈,優化配置上下游企業間各類資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的循環利用率和生產率。
三是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切實改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增值能力,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培育生態發展模式,構建生態農業功能圈。
(原標題:南京:節能減排倒逼產業結構 綠色環保護航生態文明——專訪南京市市委書記楊衛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