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合肥日報報道,變廢為寶的農村戶用沼氣,不僅是農民燒水做飯的清潔能源,而且還是改善環境的“清道夫”。來自市農委一項數據顯示,目前合肥市已建成的各類沼氣設施,每年減排二氧化碳5.98萬噸,相當于植樹326.8萬棵。
一年“植樹”326.8萬棵
市農委能源生態處負責人李祥介紹說,當前,合肥市農村沼氣建設已經從一項“小工程”做成了“大產業”,從改善家庭“小環境”轉變為改善農村“大生態”,從“小項目”做成了“大事業”,成為美好鄉村建設的一大亮點。
近年來,合肥把農村沼氣建設作為改善農村環境和推進美好鄉村建設的一個抓手,作為一項民生工程和公益性事業,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優化投資結構,規范項目建設和管理,農村沼氣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截至2012年底,全市戶用沼氣戶累計達8.64萬戶,養殖場小型沼氣工程665處,大型沼氣工程17處,總建池容積13.3萬立方米。年處理糞污315萬噸,產生沼氣3220萬立方米,可替代標煤2.3萬噸,每年減排二氧化碳5.98萬噸。
減排二氧化碳5.98萬噸,是什么概念?李祥說,將其轉化成植樹造林,大家就明白了。“目前公認的換算方法,1棵樹1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8.3公斤。據此計算,減排二氧化碳5.98萬噸等于植樹326.8萬棵。”李祥說。
今年建沼氣示范工程百處
沼氣,今后在合肥將如何發展?李祥表示,下一步,按照計劃,2013年,合肥市計劃培訓農村沼氣戶、沼氣技工5000人次;新建沼氣示范村28個,示范村內沼氣入戶率70%以上,三(兩)改到位率95%以上,正常使用率90%以上,沼渣沼液利用率90%以上;因地制宜建設“能源生態型”、“能源環保型”沼氣示范工程100處,利用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等廢棄物開發農村能源,提高新農村清潔能源利用率;以戶用沼氣、養殖場沼氣工程為主體,發展以“豬—沼—漁(菜、糧、渣)”、“蠶—沼—桑”等循環農業5萬畝。(柳書節)
(原標題:農村清潔能源不可小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