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應以市場經濟規律為準則,堅持利益共享、風險分擔的原則,通過創造有效的合作方式,明確各自的權利義務關系,共同解決在能源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各方都能接受的平等互利的解決辦法。
新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選擇俄羅斯作為首次訪問國,此行將重點加強中俄的能源合作,特別是在務實合作方面邁向一個新的臺階。
目前中俄的能源合作主要體現在原油、天然氣、煤炭、電力等常規領域的合作。其實早在1996年,中俄兩國領導人就作出了加強油氣戰略合作、建設中俄原油管道的重大決策。中俄原油管道是實施中俄關于修建中俄原油管道、強化原油貿易、支持貸款等一攬子合作項目協議的重要內容,俄羅斯作為能源出口大國,正面臨著出口方向選擇的問題;而我國作為石油消費大國,大部分石油進口通過馬六甲海峽,海上運輸面臨的壓力和風險很大,陸上管道運輸有利于石油供應穩定性的增加,也增長了中俄能源貿易的需求。
如今俄羅斯石油公司和俄羅斯石油管道運輸公司通過“東西伯利亞-太平洋”輸油管道支線每年向中國供應1500萬噸石油,并計劃增加供應量。俄羅斯石油公司正在考慮通過阿塔蘇-阿拉山口石油管道過境哈薩克斯坦向中國出口石油。在天然氣方面,俄計劃從2015年開始,將沿新建的阿爾泰輸氣管道,向中國供氣300億立方米和沿東部輸氣主干線供應380億立方米。但是由于雙方在氣價問題上長期談不攏,使俄氣公司錯失了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的契機。近年來中國在國際能源市場上頻繁“出手”,實施包括如何構建國內能源安全的保障,其中打通陸地油氣生命線是中國下一階段內的重點戰略目標。中國目前已經是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費國,雖然天然氣消費比例仍相對較低,但隨著清潔能源利用的逐步實施,未來的需求量仍將出現大幅增長,而這無疑為中俄雙方能源合作提供了基礎性條件。在煤炭合作上,俄羅斯西伯利亞煤炭能源公司從2007年開始經鐵路向中國大唐發電集團供應煤炭。2008年舉行的第五屆貝加爾經濟論壇上曾有消息說,俄羅斯計劃,到2015年前將煤炭出口量提高到9500萬至1.3億噸,向亞太國家出口的比例將從2500萬噸提高到4000萬噸。俄羅斯對華煤炭出口具有相當大的潛力。未來5年內,中國將通過天然氣價改,引入市場機制,并加大與俄方在傳統能源和新能源如核能、清潔煤等領域的合作機制,形成規模效應多元化的中俄能源合作新格局。
但是,必須看到,目前中俄在能源合作上也存在著許多問題:
首先,俄羅斯對華能源合作,心有疑慮,這種政治和社會上的疑慮,是俄國內有小部分人受西方蠱惑,擔心俄羅斯成為中國的能源附庸國和所謂的中國在俄羅斯遠東的擴張論,使俄羅斯國內一些聲音希望俄羅斯仍然依靠對歐洲市場的能源出口,而減弱對中國這個巨大能源消費市場的依賴,而出現對華能源合作采取“不積極、不合作”的態勢。
第二,企業利益間,以及與國家利益間的矛盾長期存在,企業關心的是利潤,國家領導人關心的是保證能源出口(俄羅斯)和能源的穩定供應(中國),以保證經濟正常運行和社會穩定。由于企業和政府的關心點不同,以致國家領導人作出的決定企業難以貫徹執行。如,中俄兩國領導人2009年6月提出兩國在2009年10月簽署天然氣合作正式協議,但又是數度延期,至今未果。兩國都希望在2013年在該領域有所建樹。
第三,天然氣的管道鋪設的外部競爭和天然氣價格因素長期成為中俄在天然氣這個清潔能源領域的合作的主要障礙。俄方主張,中俄的天然氣管道應該先鋪設從西西伯利亞到中國邊境的“阿爾泰”輸氣管道,而中方希望加快實施從俄遠東地區雅庫特和薩哈林島鋪設東部輸氣主干線。由薩哈林島周圍的海上天然氣田至哈巴羅夫斯克市最終至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天然氣輸送管道全長1800公里,天然氣年輸送量可達300億立方米,俄羅斯期望這條遠東的輸氣管道也能夠將俄羅斯天然氣送入日本以及增加支線進入韓國市場。而中日之間為俄羅斯天然氣的爭奪也勢必令俄羅斯獲得“優厚的經濟效益”。而中國已經與中亞國家開建了中哈原油管道,中亞-中國天然氣管道,并希望實現能源多元化、多方位的引進模式,使得中國在未來獲得更多的價格想象空間。此外自2012年起,在美國頁巖氣革命支持下的歐洲對于俄羅斯的態度日趨強硬,這也一定程度削減了歐洲市場的吸引力,俄羅斯勢必更加看中中國這個能源消費市場。從根本上講,中國在對俄天然氣價格談判上擁有足夠的時間優勢和資本優勢。
最后,中俄在新能源領域的合作缺乏亮點。近年來,以頁巖氣為代表的非常規油氣的成功開發,成為美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出現拐點的重要突破口。現在頁巖氣產量已經相當于美國天然氣總產量的23%,并使美國超過俄羅斯成為全球天然氣第一大資源國和生產國,基本實現了自給自足,從此不必擔憂產氣國壟斷天然氣市場的威脅,甚至還可以對歐洲市場等輸出液化天然氣,削弱俄羅斯等國的能源資源影響力。這對長期居于常規天然氣儲量年產量世界第一的俄羅斯來說確實是巨大的挑戰。連俄羅斯的盧克石油都在2011年5月份表示,公司將與北美公司合作參與美國頁巖氣和頁巖油項目。中國是頁巖氣的蘊藏大國,最近,中國國土資源部也披露,本國陸域頁巖氣地質資源潛力為134.42萬億立方米,可采資源潛力為25.08萬億立方米,中俄之間卻沒有更多的合作,這主要是由于俄羅斯的能源開采創新和技術缺乏優勢,而中國也更多地需要西方的技術來發展自我的頁巖氣革命。
由此,展望未來,我們希望更多地加強中俄能源實效性合作,真正地實現中俄能源的一攬子合作規劃。如今中俄都是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應當盡快建立起中俄能源合作的相關市場協調機制。以市場經濟規律為準則,堅持利益共享、風險分擔的原則,通過創造有效的合作方式,明確各自的權利義務關系,共同解決在能源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各方都能接受的平等互利的解決辦法。中俄雙方應該以“互信、互利”的原則,展開多元、多線的“上下游一體化合作”,加強聯合開發,提高融資支持,擴大原油貿易和網管建設,完善兩國能源市場監測和應急機制,深化在信息交流、人員培訓、協調行動等方面的合作。
如今中俄成功實施了天津合資煉油項目,兩國能源企業在伊爾庫茨克州和烏德穆爾特共和國兩個油氣區塊開展的勘探工作也正在運行中。與此同時,兩國能源企業還正在就中資參與“薩哈林3號”區塊開發、中俄共同對位于鄂霍茨克海所屬大陸架上的“馬加丹1號”和“馬加丹2號”油氣區塊聯合勘探等合作項目正在作可行性論證。同時雙方也加強了電力合作,中俄已于2011年建成了500千伏輸配電線路,此線路2012年投入商業運行后,俄對華年出口電量已提高到45億千瓦時。該輸電工程的建成投運對提高俄遠東地區能源利用率,擴大中俄兩國間能源項目合作,推動中國東北電網建成,加強中俄兩國經濟發展和優勢互補具有重要意義。另外在核電領域,俄羅斯核電技術具有很強的競爭力,目前田灣核電站1號、2號機組已投入運營,俄參與3號和4號機組建設的合同已簽訂,同時中俄雙方還在商談5號、6號機組建設事宜。
可以預見,在未來的幾年,中俄將在傳統領域加深能源的合作力度和廣度,并依次進一步擴大在水電、核能、頁巖油(俄方已有技術)等非常規能源的合作,真正地完善中俄能源“立體合作”的美好未來。
(原標題:中俄能源合作的機遇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