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府谷縣縣長張惠榮
推薦單位改為:陜西省環境保護廳
在秦晉蒙交匯處的陜西省府谷縣,三年內萬元GDP能耗下降了12個百分點、污染物排放量下降了60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全縣GDP和財政收入以年均30%和80%的速度增長。三年時間,縣域經濟綜合實力由全省第35位躍居第3位……
四年前的府谷,由于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不僅引起了中、省、市各級的高度重視和關注,被媒體稱之為“黑三角”,也使府谷縣成為當時國家環保總局、監察部等四部委掛牌督辦的縣區之一。四年后的今天,府谷的天變藍了,山變綠了,水變清了。中辦、國辦聯合督查組,全國人大調研組、環保部等中省兩級近年來先后30多次來此調研,均對府谷在環保方面取得的成效充分肯定、大加贊賞。陜西省環保廳廳長何發理來這里調研的當天晚上,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連夜往廳里打電話,要求來人好好總結這里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的經驗。
“黑三角”的蛻變,折射出府谷縣委、縣政府科學發展的新理念,同時,也凝結著縣長張惠榮重環保、抓環保、干環保的心血和汗水。
痛定思痛的正確抉擇
2005年冬天,張惠榮從榆林市神府經濟開發區調到府谷縣任職。上任那天,他站在黃河岸邊眺望,雖只有一河之隔,卻看不到對面的山西省保德縣,環境污染的嚴重程度讓他深感震驚。
然而,更讓他震驚的遠不止這些。
府谷縣礦產資源富集,已探明具有開采價值的煤炭等礦產資源達20多種。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依托地方資源優勢,府谷縣就開始興辦鐵廠、水泥廠、電石廠、焦化廠等工礦企業。八十年代中后期初步形成鄉辦、村辦、聯辦、戶辦“四輪驅動”的發展局面。九十年代,隨著神府煤田的開發,一大批小煤礦、小水泥、小電石、小焦化、小泡花堿等民營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在溝溝岔岔迅猛崛起。一根根小煙囪吞云吐霧,村村點火,處處冒煙,“黑三角”的詬病由此而生。深受污染之苦的群眾叫苦不迭:“二十年我們不見天日,咳出的痰都是黑的。”中央及省里的調查組、督查組一年內到府谷明察暗訪曾多達20多次。惡劣的生存環境使許多府谷人離開家鄉,到外地安家置業。
張惠榮就是在這種情勢下走馬上任的。然而,他還沒得到縣人大的正式任命就因這些環境污染問題被紀檢監察部門訓誡談話。當時的他心里也覺得委屈,但他并沒有因此而退縮,就在訓誡談話后的第二天,他組織了6路人馬分組下鄉調查企業污染現狀。摸底的情況讓他徹夜未眠,全縣1000多家工礦企業,大部分是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率的小企業,粗放型的發展模式造成資源浪費嚴重,污染排放量大,經濟發展走入了死胡同。
現實讓作為縣長的張惠榮感到了從未有過的壓力。他在縣政府班子會議上說:府谷過去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了經濟的暫時繁榮,而今天,我們要為昨天的代價承擔后果。作為一個普通縣的縣長抓不抓環保,可能只會影響他個人的前途,而作為府谷縣縣長,抓不抓環保卻事關一個縣在生死攸關時刻能不能找出一條出路。痛定思痛之后,他首先提出了“環境立縣”的發展戰略,確立了“一年打基礎、兩年見成效、三年變面貌”的治污目標。在全縣干部大會上,他斬釘截鐵地說:“如果我們再不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治理污染,府谷的經濟遲早會跌入低谷。”從此,他帶領著全縣人民開始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治理污染、優化經濟、改善人居環境的攻堅戰。
鐵腕治污的實際行動
淘汰落后產能,關停污染企業,是府谷縣開展環境保護和促進產業升級的切入點。
張惠榮剛來府谷的那陣子,縣境內路是黑的、水是濁的、山是灰的,有人將一首經典歌曲改為“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濃煙嗆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機器的轟鳴,看慣了煙塵的滾翻,在這片‘黑色’的土地上,到處都是‘三廢’的污染”。面對這種局面,張惠榮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作為實施污染減排的第一責任人,他深感肩上擔子的沉重。
煤炭是府谷的優勢資源,而利用當地盛產的優質侏羅紀精煤燒制蘭炭是當時府谷縣的主導產業,在經濟總量上占著半壁江山。與此同時,工藝落后、生產規模小、且沒有任何污染治理措施的“小蘭炭”污染排放也占到了全縣污染物排放總量的一半。張惠榮經過深入調研后果斷拍板:府谷的污染治理就從關停小蘭炭企業開始。他還親自制定出“五停”措施:停電、停水、停貸、停運、停原料。
拍板難,執行起來更難。眼瞅著一些業主成百上千萬元的投資打了水漂、成百上千名職工暫時要丟掉飯碗……,他再一次感到了肩上責任的重大。然而更難的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一些親朋好友、鄉里鄉親,甚至是曾經有恩于他的父輩師長,紛紛登門求情,各種壓力一股腦的向他涌來。面對親朋好友的哀求和企業主的抱怨,他的心里就像打翻了的五味瓶,真不是滋味。一邊是一縣之長的責任,一邊是親朋好友的情份,面對兩難的局面,張惠榮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后堅定地對工作人員說:“不能讓人情面子,擋住我們發展的路子”。“對于這項工作我們一定要做到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衡量,一個政策落實”。為了使關停工作順利進行,他還要求工作人員從自己親朋好友的廠子關起。正是因為他態度堅決、措施嚴厲,全縣的關停工作才得以圓滿完成。
為鼓勵企業關閉落后產能,他提議建立了淘汰落后產能退出機制,由縣財政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淘汰落后產能企業的經濟補償。對提前完成任務的企業,給予相應獎勵;對沒有按期完成任務的企業,不僅不安排補償資金,還要強制拆除。一系列的行政、經濟措施,有力地促進了落后產能淘汰、關閉工作。三年時間,全縣共取締、關閉工藝落后、污染嚴重的企業270戶,其中小蘭炭120戶,小煤礦46戶、水泥廠4戶、鐵廠28戶、電石廠5戶、鐵合金廠38戶、鎂渣加工廠20戶、磚廠3戶、氮肥廠1戶,削減煙塵排放量24440噸,二氧化硫排放量28576噸,粉塵排放量21120噸,減少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81000噸。據統計,僅關閉“小蘭炭”企業一項,按府谷縣2008年蘭炭價格計算,年影響稅費達3.5億元。
在污染治理的同時,張惠榮十分注重對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從2006年起,全縣累計投入6億多元,分期、分批、分行業對所有工業企業進行了專項治理。
府谷雖然放棄了暫時的經濟增長速度,卻在陣痛中推進了產業升級和轉型。
科學發展的生動實踐
作為一縣之長,張惠榮抓環保,不僅體現在觀念上的更新、決策中的把握、政策上的落實,還體現在利用自己過去抓經濟開發區的經驗,對發展綠色經濟親手進行構架和設計。
張惠榮對府谷的發展設定的是這樣一種思路:告別“黑三角”,擺脫污染困境;打造“金三角”,將粗放型經濟轉變為集約型經濟;奔向“綠三角”,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由此,府谷的發展走出了這樣三步棋。
第一步棋: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園區經濟。幾年來,張惠榮親自出面邀請省內外知名的經濟專家、環保專家一起出謀劃策,確定新理念下的工業發展思路。在優化工業布局上,堅持集中發展。規劃建設總面積58平方公里的四大工業集中區和總面積32平方公里的八個蘭炭產業園,發展高度關聯的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僅去年就有30多個產業項目被上級發改委核準和備案。在做大做強支柱產業上,堅持規模發展。積極實施大項目帶動戰略,引進了神華、大唐、華能、魯能、陜煤、陜投等大型企業集團,對煤炭資源開發向集約和深度轉化,提升整體實力。整合縣內資源、資金和管理技術,組建了府谷煤業、鎂業、煤化工、煤電冶化四大民企集團,有力地推進產業向基地集中、企業向園區集中、生產要素向規模經營集中,形成了“項目園區化、園區產業化、產業集群化”的發展格局。
第二步棋:打造循環產業,發展綠色經濟。張惠榮把這樣的構想寫在他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以發展產業集群為突破口,加快新一輪產業布局調整,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可持續道路。”在他的積極引領下,府谷縣從循環經濟中尋找新的增長點,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讓煤、焦、電、冶金行業嫁接新技術、結出新果實。在府谷,過去被人看作烏金的蘭炭成了次要的產品,而生產蘭炭過程中排放出來的荒煤氣和副產品煤焦油,反而成了唱大戲的主角。如今,投產和在建的18條60萬噸以上蘭炭綜合利用生產線,每一條生產線就是一條循環經濟產業鏈;規劃建設的“四區八園”,每一個園區就是一個循環經濟產業園。在發展循環經濟的同時,張惠榮還倡導大力發展綠色農業,打造綠色農產品品牌,規劃建設生態高效農業示范區、立體農業示范區、循環農業示范區和綠色農業產業區四大現代特色農業園區,帶動全縣農業持續健康發展。高莊則新村設施農業小區利用養豬場的肥料生產沼氣,沼氣用于照明、取暖、做飯,沼液用于大棚蔬菜和生態農業施肥、施藥,和過去相比,省時、省力、省煤、省電,既凈化了環境,又節約了能源,為偏遠山區發展循環農業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
第三步棋:注重生態建設,改善人居環境。許多來過府谷的人再來到府谷,感慨地說:“變化真是太大了,沒想到公園建設的這么好,公路兩旁的綠色這么濃,街頭飄動的白裙子這么多。”讓天空藍起來、太陽亮起來、河水清起來,空氣凈起來,一直是張惠榮心中的目標。近幾年來,全縣先后投入3億多元組織實施通道綠化、環縣城綠化、民俗景點綠化、森林公園建設、新農村綠化、廠礦區綠化六大“增綠”工程,境內96萬畝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林草覆蓋率大幅提升,生態環境一年一個新變化。特別是千畝河濱公園的建成,把黃河之濱的山城府谷妝點成一座具有文化內涵的現代化城市,從根本上改變了城區綠地少、公共空間缺乏的城市格局。為切實改善人居環境,張惠榮從2006年起就著手實施集中供氣、供熱工程,今年又投資1億多建設污水處理廠,投資1500萬元建設垃圾處理場。如今,外地人踏上府谷,環境變化之大,令人欣喜:天變藍了,河水變清了,縣城的大街小巷潔凈了。過去姑娘們、小伙子不敢穿白裙子、白襯衣,現在白裙子、白襯衣成了街頭巷尾人們著裝的一種時尚。
心系環保的具體體現
一位作家到府谷采訪,幾天下來他感到驚訝:無論在政府職能部門,還是在業務技術部門,與每一個人交談,他們對環保規劃的制訂,對污染治理的措施,個個都很內行。縣環保局局長姬瑜是這樣認識的:全縣的環保工作之所以能夠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是因為我們有一位真心抓環保,專心干環保的好縣長。
在陜西,市縣環保機構屬于垂直管理,在這樣的體制下,張惠榮對環保隊伍建設,對環保人員的素質和能力培養,對環保工作思路制定更是上心、操心。張惠榮來到府谷縣時,縣環保局30多人擠在1間小辦公室里,平均一個人還分不到一把椅子。一輛汽車是要報廢的,監測儀器有兩件:一個測煙塵的林格曼望遠鏡,一個噪聲監測儀。
張惠榮下決心要改變環保隊伍這種軟弱無力的狀況。他先是安排專項資金為環保部門建起了一棟全縣最好的辦公大樓,又投資200多萬元,配備了監測設備。為了強化環境監督,提升監測水平,他從縣人才庫里選聘了30多名大學生,充實了環保執法隊伍,而這些人員工資,全都由縣里負擔。到今年年底,縣里的大氣環境自動監測站也要投入運行。在府谷,凡是環保部門提出的建議,都會在當天有答復。部門之間需要協調解決環境問題,環保部門從來沒有受過難為。
府谷的變化,不僅使人們看到一個區域經濟實現轉型透視出的蓬勃生機,也闡釋了環境保護實現歷史性轉變所賦予的深刻內涵。作為這場變革的參與者,張惠榮心里沉淀了太多的感悟。2008年,在全省縣級公路建設表彰大會上,陜西省委常委、副省長洪峰在給張惠榮頒獎時,握著他的手鼓勵說:“今天你獲得了‘十佳路縣長’的榮譽,下一步要努力成為全省的‘環保模范縣長’!”
如今,張惠榮把目光放得更遠,把標準定得更高,要求全縣所有企業在五年內均建成“清潔文明”企業。現在的府谷,全縣上下正興起了一股綠色機關、綠色校園、綠色企業、綠色社區以及生態示范村、環境優美鄉(鎮)等“綠色文明示范工程”的創建熱潮。當山青、水碧、天藍的新府谷一步步走進人們的視野時,這位環保縣長并沒有就此止步,繼續領著全縣人民向經濟繁榮、生態文明、社會和諧的“綠三角”闊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