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中國燃料電池汽車駛向何方?
中國工程院院士 楊裕生
“為什么在外國人吹捧地球上沒有天然資源的‘氫’的時候,我們有些人偏偏會跟風跟得那么緊?為什么在布什改弦易轍之后,卻又一改‘跟風’的習慣,與當年響應‘氫經濟’的熱鬧場面形成鮮明對照,對布什今年2月講話的反應十分冷淡。”
“我不是說,凡是美國總統的講話我們都要轉述,也不是說我們的媒體都要報道。但是利用他幾年前的講話曾經大做文章者‘們’,現今是有責任向受過他們宣傳和影響的大眾客觀地介紹布什的新調門的,這樣才能免除因有什么利害關系而故意保持沉默、甚至繼續誤導群眾之嫌。”
“在北京、上海等極少數超大城市的個別公交線上進行燃料電池公交車的長期試運行是可以的,但應主要以考驗我國自行研制車輛的性能、發現問題為目標。”
“能量轉換效率的巨大差距,意味著建立于以電解水制氫為主要基礎上的‘氫經濟’是不‘經濟’的!”
“姑且不論所謂‘氫經濟’在經濟學上怎樣解釋,也不論經濟學家們對它是否認可,但是至少人們似乎虧待了給人類作出過而且仍在作出極為巨大貢獻的煤炭和石油,不曾提個什么‘煤經濟’、‘油經濟’的新口號!也沒有給同是二次能源的電力提個什么‘電經濟’的美名!”
《科學時報》2006年9月4日頭版頭條刊載了記者鄭千里和張巧玲題為《中國燃料電池汽車駛向何方?》的文章,就大連兩輛燃料電池觀光車試運行,發表了長篇評論和專家訪談,并且間接引述了美國總統布什今年2月對燃料電池汽車發展前景的推斷。讀來不禁與布什幾年前的“氫經濟”論聯想起來,頗有感觸。
“氫經濟”論在我國的陰影
美國總統布什執政(尤其是“9·11”事件)后,把研發燃料電池汽車提高到了能源安全和國家經濟安全的位置,同時提出建立“氫經濟”的口號,制定了實現氫經濟的路線圖。“氫經濟”也被我國一些人大為鼓吹,有的媒體參與渲染,甚至有人認為氫燃料電池汽車在未來幾年內就能產業化,推動我國汽車的跨越式發展,就能解決我國能源結構、能源安全和環境污染問題了。于是,“氫經濟”論在我國的“熱度”不亞于它的“出生地”,并集中反映在燃料電池汽車的研制熱情和政府部門對其投入的相對強度上。
姑且不論所謂“氫經濟”在經濟學上怎樣解釋,也不論經濟學家們對它是否認可,但是至少人們似乎虧待了給人類作出過而且仍在作出極為巨大貢獻的煤炭和石油,不曾提個什么“煤經濟”、“油經濟”的新口號!也沒有給同是二次能源的電力提個什么“電經濟”的美名!為什么在外國人吹捧地球上沒有天然資源的“氫”的時候,我們有些人偏偏會跟風跟得那么緊?為什么在布什改弦易轍之后,卻又一改“跟風”的習慣,與當年響應“氫經濟”的熱鬧場面形成鮮明對照,對布什今年2月講話的反應十分冷淡。不僅如此,而且前些時傳聞此起彼伏,譬如,“十一五”“863”計劃仍將氫燃料電池汽車作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的重點,“十一五”國家將對氫燃料電池汽車投入5個多億,上海將實行燃料電池轎車“百千萬”計劃(2008年達到100臺、2010年達到1000臺、2015年達到10000臺),等等。
我國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當前應該如何發展?長遠又該怎么樣做?以什么樣的指導思想、怎樣來發展我國的燃料電池汽車,看來仍與“氫經濟”的陰影不無關系。
布什變調,外企降溫
記者鄭千里和張巧玲的文章,引述的美國總統布什對燃料電池汽車發展前景的推斷,是今年2月布什關于車用燃油出路的談話的一部分。布什在這次談話中對車用能源提了三條解決辦法,一是油電混合動力車,二是使用乙醇-汽油混合燃料,這兩段他都用了較長的篇幅;在說到第三個解決辦法氫能燃料電池時,他簡明扼要地說:“這不是近期的解決辦法,也不是中期的解決辦法,而確實是遠期的解決辦法”。與前幾年美國總統“氫經濟”的論調對比,這不能不認為是他觀念的大轉變。燃料電池汽車何時可以為大眾接受而大量使用,影響的因素很多,對其推測本來可以百家爭鳴,“變調”也不是羞恥,這說明他對此事有了新的認識,而且改變調門是有點勇氣。
時過7個月,《科學時報》做了一件其他人士、報刊也應該做而至今沒有做的事。我不是說,凡是美國總統的講話我們都要轉述,也不是說我們的媒體都要報道。但是利用他幾年前的講話曾經大做文章者“們”,現今是有責任向受過他們宣傳和影響的大眾客觀地介紹布什的新調門的,這樣才能免除因有什么利害關系而故意保持沉默、甚至繼續誤導群眾之嫌。
不僅外國政治家變了調,外國的企業家降溫降得更早。還記得,1999年初各大汽車公司爭先恐后地宣布定于2003年或2004年實現PEMFC電動車商業化生產,“競爭”十分激烈,豐田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但是,2005年1月20日AUTOWEEK雜志一篇題為《豐田公司的專家聲稱,大容量氫能燃料電池汽車至少離我們25年》(TOYOTA EXPERT SAYS HIGH-VOLUME, HYDROGEN-POWERED FUEL CELL CARS AT LEAST 25 YEARS AWAY)的文章報道,豐田公司的先進技術組的全國經理BILL REINERT說:除非燃料電池堆和氫存儲系統的成本降低有所突破,否則燃料電池車輛最早也要到2030年才能大量生產。
加拿大巴拉德公司的燃料電池開發可說是執全球之牛耳,美、德、日等國11家汽車公司曾采用巴拉德公司的燃料電池裝配電動車。1998年3月巴拉德公司的燃料電池公交車投入運行,功率200KW,更是風光一時。但是,這幾年巴拉德公司連年虧本,股票價下跌,2003年財政年度虧損1.251億美元,2004年財政年度虧損1.754億美元。曾有傳聞,該公司有意向出售。試想,如果能在短期內轉虧為盈,他們會樂意出售自己嗎?
上一頁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