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改革開放打開國門,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再到后金融危機時代,外資石化企業一直在我國石化市場扮演重要角色。這些國際巨擘進入我國市場,經歷了試探期、初始發展期、重點擴張期和全面發展期。現在,他們不斷調整方向和速度,持續快速滲透到我國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探究他們的一舉一動,不但對我國石化業的發展有重要借鑒作用,而且對百姓生活不無裨益。
本期《煉化周刊》推出專題,剖析國際石化業競爭國內化的大趨勢。
大連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是由中法兩國股東共同投資興建的我國第一家大型中外合資石化企業,總投資10.13億美元,年原油加工能力1000萬噸。
公司成立于1990年11月,1997年底全面投產,股東為大連市建設投資公司、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中化(香港)石油國際有限公司、法國道達爾公司和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目前已經形成10余大類30余個牌號的產品生產能力。各種產品在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銷售。
最近,關于乙烯的消息喜憂參半。
可喜的是,國家統計局10月21日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中國乙烯產量同比增長36.9%。目前,我國乙烯生產裂解技術和分離技術都已實現國產化。
令人擔憂的是,中東大量低價乙烯對我國市場的持續沖擊已造成一定影響。甚至有專家斷言,到2015年,中國乙烯的開工率僅為54%,近半數乙烯裝置可能停產。
“乙烯市場越來越復雜。這不僅是乙烯產業的問題,而且是整個煉化產業格局的變化,是我國煉化市場競爭環境的縮影。”中國石油大學能源戰略研究所研究員郭海濤強調。
乙烯業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
中東乙烯大量進入東亞市場早已開始,但它和我國石化市場從未像現在這樣聯系緊密。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的資料統計顯示,中東地區的乙烯衍生物2008年以后產能每年以1.8億噸的幅度增長。其中,有1.7億噸產能用于出口,約一半的產量出口到東亞地區。而中國是這些產品的主要出口地。今年上半年,中東乙烯對亞洲等主要市場的供應量大幅增加,幅度超過50%。預計到2015年,中東地區聚乙烯、乙二醇和聚丙烯等石化產品對中國的出口量合計能達1682萬噸。
而據美國斯坦福咨詢公司(SRI)今年3月發布的預測報告稱,全球乙烯及其衍生物需求量到2015年才達1.16億噸。顯然,需求量和產量間的差距將導致一部分實力弱的企業降低乙烯開工率。預測同時顯示,5年后,東亞國家的乙烯裝置將以兩位數速度減產。
中東乙烯如此大范圍擴張市場的原因何在?“成本是直接原因。”中國中化集團公司原總地質師曾興球說。
乙烯裂解原料費用約占生產成本的80%。原料越重,乙烯成本越高,即裂解原料的選擇,決定乙烯生產成本。現在,中東主要石油生產國2/3的乙烯是以乙烷和丙烷作裂解原料。乙烷和丙烷主要是天然氣的副產物。而中國乙烯生產以石腦油和輕柴油為裂解原料,它們主要是原油的副產物。而從全球看,天然氣價格只相當于原油的25%至60%。這直接導致了乙烯及衍生品的成本差距。據有關專家測算,中東地區的乙烯、聚乙烯、乙二醇生產成本僅為我國的20%至30%。
中國煉化市場悄然生變
“從乙烯困局我們能看到煉化產業國內外競爭形勢的悄然變化,即國際競爭國內化的問題,而且這種趨勢愈演愈烈。中國的石化企業,在國門內就能感受到徹頭徹尾的國際競爭。”郭海濤說。
說到國際競爭國內化趨勢,就不得不提外資公司。
郭海濤介紹說,國際大煉化公司進入我國市場,有些以賣產品為主,但大多數參與競爭,是以合資或獨資公司為形式的。組建公司的主要手段包括直接投資、并購中小企業、與國家石油公司合資或合作,以及控股等形式。
中國入世前,外資煉化企業大多持觀望態度。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世界煉化業重心東移,歐洲和北美的煉化企業加快了向亞洲,尤其是環太平洋地區新興市場投資和產業轉移的速度。隨著中國入世后過渡期的結束,中國成品油市場的逐步放開,外資煉化企業開始加快了在華煉油化工領域的投資。
近年來,外資公司加大了對有機中間體、精細化工和基礎石化品的投資,逐步進入中國的石化下游加工和終端產品領域,目前在化工、三劑、涂料、日化產品、醫藥和農藥等行業發展較快。BP是中國市場目前最大的醋酸生產商,市場份額高達30%。在中國聚苯乙烯生產中,外資企業的產能已占全國總產能的50%。拜耳公司在華主要發展涂料、聚氨酯、聚碳酸酯等業務。目前中國已成為拜耳在亞洲的第二大市場。埃克森美孚、殼牌等公司分別與中國三大石油公司合資,完成幾大乙烯項目建設。
據中國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原副總工程師朱和研究,外資進入中國煉化市場的主要特點有:首先,部分跨國公司憑借技術和資金優勢,捷足先登成為投資中國煉油領域的先導。其次,資源國石油公司憑借資源和成本優勢,后來居上成為中國煉油化工領域的主要外資力量。
如何應對國際競爭國內化
面對外資的全面滲透,中國的煉化企業面對的市場越來越國際化。那么,如何適應這種國門內的國際競爭環境呢?
曾興球說,應對國際競爭,我們的煉化企業一定要掌握自己的核心技術。從中東乙烯的例子就可以看出核心技術的重要性。為什么中國企業像中東一樣從天然氣中提煉的乙烷作裂解原料?有人說是中國的天然氣雜質含量多。其實還是技術不過關。
“現在,國際大石油公司的核心技術都是一個團隊的人共同完成,不是哪一個人就能掌握某項核心技術的全部。所以,我們雖然可以走‘市場換技術’的道路,但不要心存幻想,核心技術人家是不會給我們的。我們也不能輕易把市場拱手送上,而應在合作中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開發自己的核心技術。”曾興球說。
郭海濤說:“對于中東乙烯的沖擊,我認為,本來就應該有一批產能低、實力差的企業倒臺。只不過中東乙烯起到了助推作用,讓有能力的企業留了下來,這很正常。”
同時,他建議,中國煉化企業做強,需要政府、研究機構和企業共同努力,上下聯動。政府要在產業政策、激勵機制上引導,研究機構要做實質性的、徹底的、系統的科學研究,而企業要摒棄“大而全”思路,做出特色、做精優勢產品。(記者 高照)
【相關鏈接】
我國部分石化合資公司及項目
中俄天津煉油項目
2010年9月21日下午,中俄天津年1300萬噸煉油項目奠基儀式在天津濱海新區南港工業區舉行。
天津煉油項目是中俄兩國第一個石油加工合作項目。合作雙方為中國石油和俄羅斯石油公司。
天津煉油項目概算總投資超過300億元,按計劃將在“十二五”建成,主要工程包括年1300萬噸常減壓蒸餾、年270萬噸連續重整和年400萬噸渣油加氫脫硫等18套生產裝置等。
揚子石化—巴斯夫
2009年9月28日,中國石化和德國巴斯夫公司的合資企業——揚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責任公司(BYC)擴建工程建設正式啟動。
中國石化和巴斯夫合資的揚巴乙烯項目是當時我國最大的中外合資石化項目之一,一期總投資約29億美元,2005年6月投入商業運行。
揚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責任公司是中國石化和巴斯夫以50∶ 50的股比共同出資建立的合資企業。揚巴二期項目產品主要服務于農業、建筑、電子、醫藥、汽車、化學品制造和特殊化工品等各行業。
中海殼牌石油化工
2006年2月,總投資42億美元的中海殼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海殼牌)繼調試和開車之后,成功產出合格乙烯和丙烯。
中海殼牌位于廣東省惠州市大亞灣北岸,大多數生產裝置均按照國際標準建設,具有世界級規模:每年生產約230萬噸石化產品,年銷售額約為17億美元,產品主要供給廣東省和對化工產品需求較大的中國沿海地區,部分產品將銷往國外市場。
福建一體化項目
2009年11月11日,福建煉油乙烯一體化合資項目正式投入商業運行。
作為中國首個中外合資的煉油化工高度一體化石化項目,福建煉油乙烯一體化合資項目把福建聯合石化煉廠煉油能力從每日8萬桶擴大至24萬桶,主要加工沙特原油。
福建聯合石化由福建煉油化工有限公司(簡稱福建煉化)、埃克森美孚中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和沙特阿美中國有限公司,按50%、25%、25%的股比投資興建。福建煉化是一家由中國石化與福建省各持有50%股份的合資企業。
【業內聲音】
曾興球 中國中化集團公司原總地質師
“我們要從外資公司身上學習先進的經驗,引進一流的人才。總之,正確途徑應該是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開發自己的核心技術。”
近年來,外資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很積極,速度很快,布局范圍較大,而且他們設置的煉廠大多煉制重油和高含硫油,相應的環保成本比較大。和外資公司比較,我國的石化企業“走出去”的速度還不夠快。我們要加快這個步伐,掌握競爭主動權。
中東乙烯對我們的沖擊很大。有人把原因歸結為中東國家的資源優勢,提出天然氣質量比我國的好,所以乙烯裂解原料既豐富品質又佳。但我認為這不是主要原因。中東國家中,卡塔爾的天然氣質量比我國的要好,但伊朗、伊拉克等國家的天然氣質量不比我國的強。
面對國際競爭國內化的趨勢,從根本上說,我們亟待解決的是技術問題。原油重質化、劣質化是趨勢,所以,我國的煉廠要解決煉制重油的技術難題。煉油清潔化、產品環保化是我們的目標。怎么解決難題?開發煉化新技術是唯一途徑,重點在發展加氫裝置上。這就需要“政府指路,企業辦事”。尤其是企業要盡責,不能只有政府的熱情高。
還有人提出“市場換技術”。我認為這個方法可以,但核心技術我們是換不來的,還得我們自己掌握。我們要從外資公司身上學習先進的經驗,引進一流的人才。總之,正確途徑應該是“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開發自己的核心技術”。
郭海濤 中國石油大學能源戰略研究中心助理主任
“政府的引導作用很重要,研究機構要摒棄對前人科研成果的‘小修小改’,企業不要有依賴性。”
外資進入后,我國的石化企業面臨的競爭環境快速變化。他們面臨的不僅是國內競爭,而且是國際競爭,并且競爭越來越激烈。在和國際大石油公司的競爭中,我國無論是國有大型石化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顯得有些被動。比如,某企業的一類化工產品的產量是全球前列的,但在國際市場競爭中依然沒有定價權。經常出現跟著別人屁股后面跑的窘境。這說明了我國企業的企業文化和國際影響力都遜于國際大石油公司。
我國的石化企業在面對國際競爭時,劣勢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技術設備的落后,二是管理水平的落后。
要把這些劣勢轉化為優勢,需要政府、研究機構和企業共同努力,上下聯動。政府的引導作用很重要。政府要在制度的制定、資源的配置和監督上多動腦筋,不能搞“二等、三等公民”。對活躍的民營企業要予以扶持。
大學等研究機構要摒棄對前人科研成果的“小修小改”,而是要大刀闊斧地前進,做實質性的、徹底的、系統的科學研究。而企業不要有依賴性,要和科研機構溝通好,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提高科研轉化率,解決信息不對稱的難題。
于春梅 中國石油石化院大慶化工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
“我國煉化企業要擴大原料來源,繼續實施以擴能降耗和提高競爭力為主的改擴建,加快技術創新和裝備國產化步伐等。”
我國的煉化市場目前最大的特點是產品單一、結構不合理,煉油化工沒有一體化發展。高附加值產品少,市場定位與國民生活水平差距大。
國外大石化公司進軍我國市場采取的形式是憑借其資金、技術、營銷等方面的優勢,先進入市場,再搶占拓展市場,最后影響和控制市場。
在這個原則指導下,他們的策略呈現出由間接向直接、由局部到全面的變化特點。具體為:1.優化配置全球資源,將中國的業務發展融入到其全球戰略布局中。2.緊跟中國石油石化產業政策變化,步步為營,利用一切時機搶占中國市場制高點和先機。3.加快投資步伐,加大投資力度,拓寬投資領域。4.投資項目規模化、系統化,投資地點基地化、園區化,逐步完善產業鏈和產業群,產業布局日益明朗。
我國煉化企業面對大量外國公司和產品的進入,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尋求發展:一是擴大原料來源,加強資源優化利用,推動循環經濟發展。二是繼續實施以擴能降耗和提高競爭力為主的改擴建。三是采取園區化模式發展乙烯工業,推進煉油化工一體化布局。四是加快技術創新和裝備國產化步伐,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五是加快沿海地區發展,統籌兼顧中西部地區的煉化工業布局。六是加快資產重組和業務交換,促進產品結構調整和升級換代。
【典型案例】
BP入華:一“煉”穩全局
在上世紀70年代便進入中國的BP公司,對中國市場依舊保有足夠的好奇感。
在全球能源需求整體趨降的金融危機中,中國能源產業市場依舊保持增長態勢,不斷擴大的中國市場使BP希望能夠以外國能源公司先入者的身份分一杯羹。為此,BP甚至有了自己的中文名字“碧辟”——2005年12月,BP太陽能公司與中國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聯手建立合資企業,共同在中國開展太陽能光伏產品和系統的生產與營銷,并組建了合資企業“碧辟新能源有限公司”。
盡管在中國石油生產與銷售市場多年的積累,使BP在多種能源產業及產業鏈上多發展了在華業務。但近年來,由于在新興能源業務上秉持“保障發展規模”的策略,加上新能源市場在中國并未培育成熟,BP將在華能源發展的側重點更多回到傳統能源領域上,在煉油化工方面的嘗試更是引人側目。
BP在發展在華煉油生產業務上的努力顯得小心翼翼,BP希望鞏固多年來與國內能源企業合作業已成熟的上游業務,從而擴展自己下游業務的鏈條。在油品銷售方面,BP已經在中國市場“打開大門”。目前,它與中國石化在江蘇合營400多座加油站。現在,BP期待煉制、批發、零售業務的全面結合。這將大大減少BP在油品生產與流通方面的成本,形成健全而穩定的下游業務產業鏈。
BP前中國區總裁德開瑞曾表示,在建成煉油業務后,BP將真正完成在華的石油產業鏈條和市場體系建設。(記者 丁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