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近距離觀察了中國人打的第一桶海外原油,感知到‘走出去’沉甸甸的歷史分量,又親手提了提碳纖維制成的自行車,體會到高新科技帶來的輕飄飄手感。”集團公司大廈中國石油展覽廳當代廳的第一批參觀者很興奮。
中國石油展覽廳當代廳(北展廳)今年7月起接待各方參觀。開展兩周受到廣泛好評。展廳內,300多張圖片和200多件實物展示了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波瀾壯闊的石油工業創業史、奮進史和輝煌史。它與大廈另一側反映我國1949年以前石油歷史的南展廳遙相輝映——一南一北,橫跨了兩千多年的時光。
截至目前,兩個展廳已接待中外來賓5000余人,充分發揮了文化交流、知識傳承的作用,成為參觀者感受中國石油、認識中國石油、走進中國石油的窗口。
步入兩個展廳,除了精挑細選的文字和照片資料,參觀者還可以看到王濤老部長捐贈的第一桶海外原油,秦文彩老部長捐贈的隨身多年的公文包等珍貴實物資料,以及反映地質時代的史前珍貴化石、古代竹木所制的系列鉆具和清代刻版印刷的《夢溪筆談》等一系列具有較高歷史價值的展品。
為搜集這些展品和資料,工作人員先后向系統內外,包括中央檔案館、中海油、勝利油田、陜西省檔案局等90多家單位征集圖片5000余張、實物1000多件,最終精心選取圖片600余張、實物近500件,凝練又不失新穎地展示了古代、近代直至當今的中國石油歷史。
“設計布局簡潔、緊湊合理、資料詳實”,“增長見識,知識性強”……在展廳意見調查表中,93%的參觀者對展廳印象為“很好”。人們留言:看過這個展廳后,能夠感覺到以前不曾體會的、中石油厚重的歷史和文化內涵。
國外知名咨詢公司HART的員工看完展覽后對講解員說:“中國古代油氣展品美妙絕倫,你想象不到當時它是怎么運行的。他們太聰明了。”
看到臺灣苗栗中國第一口近代油井的照片和中國石油有限公司的執照時,臺灣石油工會的來賓感到非常意外。他們為自己都不曾搜集到的資料而興奮,同時也被中國石油客觀對待歷史的精神所感動,深深感受到了“兩岸同胞都是一家人”。
中國石油展覽廳2008年啟動以來,得到集團公司領導的高度重視,蔣潔敏先后兩次作出重要批示。根據蔣潔敏總經理“建設精品展廳”的批示精神,工作人員歷時3年多,圓滿完成了展廳建設任務。
在此過程中,中國2000多年的石油歷史第一次通過展覽的形式得到全面、系統梳理。這其中的深遠意義,或許正如老領導李敬同志看了陳展后引用《新唐書》中的感慨:“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