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回的視聽器材在家中聆賞與店中不同,怎么辦?家中的環境適合怎樣的器材?物品怎樣擺放才不會影響視聽效果? 這些問題的確很煩人。視聽效果良要好,不僅要有好的器材,房間的設置與器材的擺放也要講究。以下的介紹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幫助。
一、視聽室的裝修設置
(1)房間的大小與軟硬調之分
國內消費者多以客廳作視聽室,能單獨用一室作視聽使用也不在少數。做視聽室的房間面積不應太小,凈空面積應在10m2以上,太小影音效果會有不自然有壓抑感,器材擺放和觀看距離也不合理,房間中要擺大音箱時,房間高度應不低于2.8m,但也不要超過4m,因為天花板會反射聲音,太高的空間由于反射音到達時間長,容易產生定位不準確的問題。較理想的視聽室應是長方形,而且房間的長、寬、高比例也有一定的要求,合適的比例能減少中低頻駐波的強度,最理想的高、寬、長比例是1:1.618:2.618。當然,現實中很難有這么理想的比例,一般來講,只要不讓這高、寬、長相互以整數除盡就好。
除了比例合適外,還要懂得區分房間是硬調或軟調性質,什么是硬調?國內的房間多是用磚墻或水泥倒制的六面墻,這些堅硬的墻面以反射聲音能量為主,它們稱為硬調空間,硬調空間由于欠缺吸音物質,因此反射音波太強而吵雜刺耳,低頻也會增強。相反,以木板、石膏板隔成的墻,板與板之間還有夾層的房間稱為軟調空間,這種空間對高頻、中頻和低頻的聲音能量都能進行一定的吸收,聲音負荷量很大。這種空間由于吸收過量偶而會造成低頻量感不足,但高頻卻很順耳,由于聆聽空間的音量承受負荷就是空間內六面墻的聲音反射負荷,因此,硬調空間承受不了太大的音量,它不論是動態、聲場和聲像的再現都無法與軟調空間相比,理想的視聽室應是軟調空間。
(2)減少駐波和混響
視聽室的處理主要是減少低頻駐波和過多的混響反射聲,解決方法是放置適當的吸音材料。什么是吸音材料呢?任何以振動方式把聲能變為機械能的材料或以摩擦方式將聲能改變成熱能材料都是吸音材料。磚墻、木板、玻璃等都是以振動為主的吸音材料,各種礦棉泡棉、布料是細孔狀吸音材料。
振動型的吸音材料多是吸收比較低如500Hz以下的頻段,多孔材料多是吸收較高如4000Hz以上的頻率。空間內使用多少吸音材料沒有一個公式表示,它與室內的家具數量、空間的大小有一定的關系。大空間里需要的吸音材料要比小空間多,但如果室內已經有皮沙發或布藝擺設以及木制家具,那吸音材料用量可以適當減少。了解室內吸音材料是否合適,你可以在室內以正常音量講話,如果感覺自己的聲音有豐潤感,那吸音材料使用基本正常。反之,如果覺得聲音很短促,甚至干巴巴的,或要更大聲才能維持原來的聽感,那就是吸音材料過量;如果在平常講話時可聽到尾音很長,甚至覺得環境有點吵,那就是吸音材料不夠。
聆聽空間內不宜只用一種吸音材料,要有幾種不同的吸音材料,這樣可防止某段頻率被吸得過量使可聽頻段不平衡。平常所說的吵耳,多是4000-8000Hz的頻率反射過多,可在適當地方用厚絨布、地毯吸收,玻璃纖維棉與礦纖板對于4000Hz左右的頻率吸收也有效,但玻璃纖維棉外露時對健康有害,不提倡使用。8000Hz以上的頻率不必過于注重,因為這些頻率波長很短,很容易被室內的物品吸收或在空氣中自然衰減。
其實,減少中低頻駐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破壞墻面的平行,方法是在左右側墻面上做斜向CD架或書架,也可以在左右側以薄木板釘成如圖1所示的適度的斜面,這樣不但能有效降低中低頻駐波,也能使中、高頻聲波擴散,使聲音更自然。
(3)視聽室各墻面的裝修
聽音室的墻壁一般多是前墻硬左右側墻吸音后墻擴散的原則去裝修,在5.1聲道影院房間中的裝修也基本一樣。聆聽空間中要特別注意不要用薄板來釘空腔墻或分隔空間,因為薄木板厚度多在0.5cm~3cm,3cm以上的厚度很少見,3cm板吸125Hz頻率相當高,有0.28吸收率,頻率越往上吸音率就越下降。板子越薄時,125Hz的吸音率就越低,但250Hz的吸音率就越高。家庭裝修中,多是用2cm板來分隔房間,而且板子后面還有空腔,空腔會令吸音率增加,這使得中低頻的量感更少,聲音更單薄。
A、左右側墻的作法 左右側墻是音箱發出直射聲的第一次反射地方,第一次反射音一定要做成吸音處理,經這樣處理后才有助于聲像定位的清晰和聲音的干凈,不致于讓聲音吵耳。做法是在音箱與聆聽位置之間的側墻上設置一些吸音材料,如圖2所示,吸音的面積要有1-1.5m寬,2m左右的高度。吸音材料可用厚絨布打皺像窗簾一般自然吊在側墻,也可用棉布包裹音棉,做成一塊塊的吸音體固定在墻壁上,或吊掛羊毛毯畫。
假如左右側墻做了吸音之后,聲像定位變得精準,聲音又不會吵,那音箱后墻(即聆聽者面對的前墻)就可以不做處理。反之,那就要在音箱后墻做一些吸音處理。
B、后墻的處理 在多數情況下,為了不過于吸掉低頻或讓放大器功率負擔過重,音箱的后墻應做得結實堅硬,這樣才能將低頻向前“逼”,延伸更佳。
后墻吸音的面積一般是設在左右兩個音箱之間,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把整面后墻以方木條縱橫交叉釘成幾個框,然后以布包裹吸音棉,塞入每個框內。制作工藝佳時,后墻可做得很美觀。也可以懸掛織物來吸音,但織物應選用壁毯般的厚重才有作用。盡量不要在音箱后墻以3cm板或6cm板釘空腔,這樣會吸走過多的低頻,聲音聽起來軟弱無力,不夠結實干凈,量感也不足。當然,這并非絕對,如空間中有125Hz中低頻駐波時能善用石膏板和3cm板(兩者125Hz吸音率約為0.28)來做部份墻面的釘空腔裝修,可把中低頻駐波吸收,使聲音更平衡。
墻角特別是音箱后墻與側墻的墻角是駐波最強的地方,如能夠稍加處理,對于聲音有很大幫助。既能利用空間又花錢不大的方法就是將墻角設計成書架、CD架或擺設架。用木板把那個直角如圖3封起來,雖然是有擴散聲波用,但這個墻角空腔也會吸收低頻,有得有失。
C、聆聽位置后墻的處理, 聆聽位置后墻可以處理成吸音,也可以處理成擴散。很多視聽室中限于空間過小只能貼著后墻坐,這時聽到的聲音會比較渾濁,因此除非您的系統低頻不足要靠后墻反射來增強低頻,否則坐椅最好離后墻0.6m以上,這樣聽到的聲音才比較干凈。但當坐位離后墻太近、反射音太強時要采取吸音處理。反之可用擴散處理使聲音更自然,最好的方法是將吸音材料貼粘在擴散造型的表面上,這樣吸收與擴散的兼得。什么東西可以擴散聲波?任何的斜面或弧面物體都可以擴散聲波,但它們的擴散頻率范圍受自身的弧面斜面寬度的影響,擴散板除了購買現成的,也可以自做,如圖4就是設計成一格一格的專業擴散板,它能擴散更寬的頻率,農貿市場上裝雞蛋的凹凸紙漿托板,也有自然的擴散效果,但它的擴散頻率范圍很窄。
(4)視聽室的
地板與天花板的裝修
居室的
地板多是鋪大理石、瓷磚或木
地板。從材料來看,木
地板最有利于聲音,視聽室用木地板裝修時,只要木板直接牢固地鋪在水泥地板上,其特性與水泥磁磚的地板差不多,對于聲波只有反射作用,吸收低頻的能力很低。但如木地板被架空釘成空腔后,不但會容易引起振動,而且對于100Hz以下的頻率也有很強的吸收能力,因此在架高地板的房間中應使用較大型的音箱。在經驗中,二三十平方米鋪架空木地板的房間用10寸低音單元的音箱得到的低頻并不少。其實,低頻量感不足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聆聽空間把高頻反射得太多,使你無法開大音量聽,小功率放大根本就無法把原有的低頻“逼”出來,造成全頻量感失衡。
鋪磁磚的地板易清潔,但這樣易造成高頻太吵耳,解決這問題方法是在磁磚地板上鋪上一塊約2~3m2的厚地毯,決定地毯位置的方法是讓地毯在音箱與聆聽位置之間移動,一直找到高頻最不吵耳的地方即可,另外還可采用天花板吸音處理。天花板最好是吸音與擴散兼具,不然只有硬調的擴散或全部軟調的吸音會令聲音高頻反射音會太強或太弱。這里推薦的天花板的做法有三種:
A、輕鋼架加礦纖板設計,它對于抑制過多的室內混響和高頻很有效,但無任何擴散功能。
B、小片弧面板擴散兼吸收設計,具體做法是取每片長為50~60cm、寬為30~40cm兩端彎起的弧形薄板,如圖5所示,在弧片向下的一邊貼上PVC紙,內凹那一面粘上泡棉或吸音棉(不能用玻璃纖維棉,以免影響健康),這種設計可以兼具吸收與擴散,而且不會形成空腔吸中、低頻。在天花板上釘木條,把薄板一片片固定上去。不必粘滿整個天花板,可選天花板的中間與聆聽位置上方先做,效果不明顯時再繼續擴大。想擴散的頻率不受限于弧片的面積的影響,可用多種不同規格的弧面板。 C、里面采用吸收與擴散設置,外表繃布的設計 ,這種設計很美觀但費時,先在天花板上安放吸收與擴散兼具的材料,然后再打格子,用美觀的布繃緊遮住,這樣一來,既漂亮又實用。
(5)視聽窗的門和窗的處理
良好的視聽室要有一定的隔音功能,以防止室外的噪音傳進室內,或防止室內的聲音傳到室外影響他人。視聽室使用的門和窗要求有一定的隔音和吸音功能。由于質量越重的物體隔音性越好,因此應盡可能選厚重的門。門的結構好壞是影響的隔音性能的主要因素,同時門與門梁"接縫"的處理也不容忽視。現在市售的正規防火門有一定的隔音功能,它們內部都填充有吸音作用的防火或保溫棉等材質,門邊的密封膠條也起到隔音的作用。
窗分為固定式與可動式兩種,可動式又可分為橫拉式及推開式兩種。窗框與窗扇本身的緊密程度會左右窗的隔音性能,在這幾種窗中,固定窗緊密度最佳,其效果也最好。其次是外推開窗,最后是橫拉窗。普般窗戶多是用5mm厚度的透明玻璃,視聽室的窗子可采用8mm左右的透明玻璃,有更高要求時可考慮(5mm 3mm)或(5mm 5mm)的膠合玻璃。另外也可考慮采用售價較貴的雙層中空玻璃隔音窗來提高隔音性能。為了改善門窗密封性,在對門窗處理后,應在門窗處掛上厚重織物,以減少聲波的傳播強度。
6、其他
在影院5.1聲道重放環境中,為了降低吵雜的感覺,同時得到良好的定位感與環繞包圍感,適當增加吸音材料是有必要的。另外,聲音的擴散很重要,它能讓整個聆聽空間都有均衡的聲壓,其實,家具在房間中是最自然的吸收、擴散體,為了使各處聲壓較均衡,視聽室中應放些皮沙發、木桌、木書架、音響架和盆景等等,但不要放對聲波反射太強的大玻璃柜和易引起振動的金屬畫以及輕質的擺設物陳列品,而且擺放書本或CD碟時也不要整整齊齊或裝得滿滿的,讓它們高低起伏、錯落有致,才會增加反射面而有擴散作用。
家庭影院除了要考慮聽音效果之外,還要考慮視覺效果。任何雜散光都會影響視覺欣賞效果,因此家庭影院環境應裝有深色的厚重窗簾或遮光型百葉窗,以提高畫面的對比度。為了便于操作,可在適當的位置安裝吸頂燈,最好不使用日光燈,因為它的鎮流器交流聲會對聽音環境產生噪音干擾。燈光的控制也很重要,在古典音樂欣賞中可將燈打開給人以輝煌感;聆聽輕音樂時,燈光宜暗些,以表達出那種輕松寧靜的氣氛;聽人聲時可關燈讓人細聽冥想演繹者的心靈。
在對家視聽室進行總體設置的同時,也可以考慮對視聽室環境進行美化,如左右側墻掛貼一些厚絨或毯畫,屋頂天花板處懸掛枝形吊燈改善反射特性,音箱的后面懸掛一塊厚重的簾幕,在吸音之余也給人一種面對舞臺的感覺,也可擺設一些與音樂內容有關的藝術品或樂器,如一把小提琴、一個手風琴或一個仿唐三彩等會給人很多遐思,增加藝術氣氛,同時適當擺設一些常綠的觀葉植物,能使人心情舒暢。
二、器材的擺放原則
房間好后,是不是就可以隨便選用音響器材呢?不能,因為不管你怎樣設置,每個音響空間都會有自己的聲音特質,舉例說空間大小不同也要搭配不同尺寸的音箱,只有找到適合這些空間特質的器材,整套組合才能發揮其功效。否則小空間配大音箱、或大空間用小音箱都會帶來很大麻煩。音箱過小時,會過度的驅動音箱才能得到一定的低頻能量,但這時已引起音箱嚴重的失真;音箱過大時,又要消化過多的聲音能量;組合聲音太明亮、偏硬時,不適合硬調空間使用;組合聲音過于柔和時,就要注意室內不要吸音過度。從這些經驗之談中,讀者可舉一反三,選擇適合自己空間特性的器材。
房間處理好了,器材也選好了,但器材怎樣擺放才合理呢?在很多朋友的家中,器材擺位不合理的現象隨處可見,例如:放CD唱機的層架不平或不牢固,功放層層推疊擺放、音箱太靠墻或擺在地柜上等等。要知道簡單地將一套音響連接在一起并不能發揮出最佳聲音效果。
(1) 器材的擺放基本要點
在對訊號源(CD機或DVD或LP等)的擺放中,在機子下面墊一塊厚實的花崗巖板或堅硬的厚木板,再用三~四個木質或金屬材質的避震釘將機子支承起來。這樣,由于腳錐與石板或木板接觸的面積太小,在機子重量不變下,壓強增大,機子必定很穩固,能大大減少外來的振動影響,提高聲音的清晰度。
放大器的擺位也應擺在平穩的層架或
板材上,如果是分體功放,那前級和后級不要堆疊放置,這樣不但能保證后級的散熱狀況良好,另一方面還可減少彼此間的震動和變壓器所造成的磁場影響。
器材擺位中最重要的是音箱,音箱的擺放可直接影響到低頻質量、中高頻清晰度、音色平衡度、音像定位、音場深度和寬度等。為了達到良好的音效,可能需經過反復甚至幾個月的試驗才能找到合適的位置。
音效良好的音樂廳多是長方形型設計,這樣由于側墻的反射音到達人耳時間較短(過短也會造成,否則高音能量過強),所以發聲主體的定位與細節容易分辨;如果舞臺過寬,兩側距離太遠,反射音的時間太慢,聲音就會朦朧不清。因此,音箱應擺在長方形房間中較窄的一邊。除非側墻的反射音太強,或者兩側墻條件相差太遠,易造成聲音失衡,否則把器材不應擺在較寬的一邊以免增加調整難度。
音箱與聽音者之間的正確擺位應如圖6所示的正三角形,影院多聲道中的主音箱擺放和立體聲重放中的擺位基本相同。
A、音箱的擺放高度和發聲面朝向
一般來講,音箱高音單元的高度應與聆聽者坐在椅子時的耳朵高度相同,這時你會感覺到聲像更清晰、音色與定位更準確。這在使用書架箱的情況下較易達到這個目標,書架箱應避免放在臺椅上,要放在專用的腳架上才有基本良好的效果,對腳架的要求是:牢固平衡、有一定的重量、腳架高度應以放上音箱后聆聽者坐下時的耳朵和高音單元平齊為合適。但在使用落地式音箱的環境中,音箱的高度較難控制,除非你更換椅子。
音箱的發聲面軸線指向是擺位中較重要的問題,很多人習慣將左右音箱平行擺放,讓兩音箱的前面板即發聲面都在同一個平面上,但如果左右音箱的前障板與后墻處于平衡面時,實際上到達我們耳朵的聲音已偏離散中軸線,此時的高頻會下跌幾個分貝(dB)左右。此時,高音雖然較順滑不刺耳,但中間音像定位比較模糊,空間感較差。
當將音箱的發聲面稍轉向內側即對著聆聽者時可改善這些情況,如圖7所示,當向內傾角度合適時,聆聽者可聽到更多的高音信息,聲場也向前凸出更鮮明,音像的定位感也得到改善,立體效果更好。但這個向內偏角度要適量,角度過多時,音場和音像定位雖然十分出色,但也會造成高音過多。在擺位中正確的向內偏轉角度是使中軸線在聽音位置前面的約0.5m左右處交叉,當然不同音箱因特性有差異向內偏轉,有不同要求。一般來講,這個角度控制在15º左右。左右音箱向內偏轉角度應當相同,但當房間左右家具擺設或吸音擴散都不同時,會令左右音箱的向內偏轉角度有所差異。讀者可以自己作一些嘗試。
B、音箱與前后左右墻壁的關系
后墻離音箱的距離遠近會對整個頻域特別是低頻有很大的影響,它對低頻的作用就像是一個“放大器”,因為音箱靠近后墻時,聲音的直射波與反射波都較強,兩者疊加后音量得到加強,使低音的音染也將加重,此時達成的音場深度也不夠深。同樣,音箱放在墻角時,墻角會將號角單元一樣使低音被過度放大夸張,低音得到最大程度的加強,但此時的聲音卻十分混濁,讓你聽不到正常低音本來具備的信息。 因此不管音箱與后墻是要緊貼還是要保持距離擺放,它們都必須與左右側墻保持一定的距離,也就是一定要遠離墻角。根據這個特點,音色較醇厚的音箱或倒相孔開以后背板上的落地箱要求離開后墻1m以上,否則重放的聲音會過于厚重。我們也由此知道,把一些聲音過于干瘦的音箱適當靠近后墻靠近墻角處擺放可以稍改善低音不足的問題,能取得較為自然的音色平衡度。
除了特殊要求外,音箱特別是落地式音箱或后置倒相孔音箱需與后墻間保持一定的距離,如果距離太近,就會因低頻被過度提升而轟轟作響,聲音變得混濁不清晰。為達到這個目標,音箱可粗略放在房間長度的1/3左右,此時,駐波很小,同時在腳架與音箱中間使用一些,如工業用的橡膠墊、釘腳等墊材讓低音更緊密干凈凝集,此時駐波會更少一些,如仍不滿要求,音箱就要繼續往前移,聆聽位置也要前后移動作嘗試,以找到駐波最小的那個點。
音箱過于靠近左右兩側墻壁時,會因反射聲加強音量,特別是低音加強,此時會影響中場定位的清晰程度。如果在擺位時限于條件要將音箱靠近后墻和側墻,那一定要克服側墻及后墻引起的強烈反射聲,具體方法是利用吸聲材料進行必要的處理,以減少墻面反射聲對直射聲的過度干擾。
C、音場的深度與寬度
在正常情況下,音場的深度與音箱離后墻的距離成正比,要取得良好的聲音平衡度和兼顧音場寬度深度,音箱與后墻之間的距離應是房間長度1/3左右,而聆聽者位置應在房間長度的2/3左右,音箱離后墻的距離和離側墻的距離不能呈相等關系。聲音場寬度與兩個音箱擺放寬度和它們與側墻的關系有關。兩音箱越靠近或內偏轉角度越大時則音場左右展開性越差。但內偏轉角度越大時聲場內的聲音密度越高且聚焦更佳,音場也較深。反之當無內傾角或角度較小時,音場會變得寬闊但深度不足且音像密度降低,低頻聚焦較差但低音更為松柔。
想取得好的聲音效果,聆聽者位置與左右音箱之間的距離應該是相同的,同時兩個音箱之間的距離應該比它到聽音者的距離要近些,否則聽音樂時就感到中央的聲場較空虛。但左右音箱之間的距離究竟應多寬,如考慮兼顧音像與音場的質量,一般為1.5~2m左右,兩個音箱的距離加大時,音場會更寬闊,但距離過大時,左右兩側墻的反射聲波過大,會直接干擾中間音場,使整個音場尤其是中間的音像定位模糊、不準確,音箱間距過小時,音場又太窄。
(2) 家庭影院五聲道音箱的擺放
除了主置音箱的擺放與立體聲左右音箱基本相同時,中置音箱、環繞音箱、超低音箱的擺放也有一定的要求,一般來講,中置音箱應放在顯示器屏幕下端,但盡量不要放在地板上,應離地0.5m左右或將中置箱的發聲面稍向天花板傾斜,以達成流暢的音效。環繞箱一般放在聆聽位置后墻或側后墻約1.6m左右的高度。
要注意的是超低音的擺位,雖然理論上認為低頻沒有方向性,但超低音事實還是具備一定的指向性,考慮到管弦樂團的大提琴與低音提琴是在右邊的,因此只使用一個超低音時最好放在前聲道偏右處,如用二個超低音,最好把兩個超低音各擺在左右前聲道音箱的內側。
在多聲道影院視聽室的設置中,有的朋友把5.1聲道的音箱都鑲在墻里,這種設計看起來比較干凈,但此時的音效有點怪怪的,而且使用者在作這樣的打算時應先考慮今后是否更換音箱,使用時會不會共振,如在看電影聽音樂時會聽到墻板共振的雜噪音,那就麻煩了。另外,音箱鑲入墻面的設計雖適合看電影,但并不一定適合聽純音響多聲道(SACD/DVD-Audio)。因為,它們要使用五個以上的相同音箱,而且音箱擺放的高度最好約120cm,前聲道與聆聽者的角度是30º,環繞聲道與聆聽者的角度是110º,中置聲道當然是0º正對著聆聽者,聆聽者的位置要在五個音箱圍繞的中心點(如圖8所示),這種擺位肯定不能夠把音箱鑲在墻里。
本新聞摘自:《家電大視野》2003年第四期 本新聞發表于:2004-4-15 15:15:42
噪聲控制,噪聲治理
上一篇:
舊教室聲學改造
上一篇:
某廣播節目錄音室聲學設計說明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