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5座城市每天因擁堵損失近10億元”“中國113個重點城市中三分之一以上空氣質量達不到國家二級標準,機動車排放成為部分大中城市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
來自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和環境保護部的兩項研究統計結果看似無關,卻都將目標指向機動車以及機動車快速增長帶來的“城市病”。
據公安部交管局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機動車保有量已達1.99億輛,其中汽車8500多萬輛。
伴隨著經濟高速增長和城市規模擴大,人口膨脹、交通擁堵、環境惡化等“城市病”正從中國的東中部城市向西部蔓延。
在西部貴州省會城市貴陽9平方公里的一環路核心區內,每天有30萬輛汽車運行,密度很高。11月20日起,上述限定區域內開始實施嚴格的“綠標準入”制度,這意味著未達到環保要求的“黃標車”“無標車”將被強制在其外運行。
所謂“黃標”和“綠標”都是環保檢驗合格標志,但“黃標車”未到達國家機動車尾氣排放標準,尾氣排放污染量大、濃度高、排放穩定性差,被認為是高污染車,因而被限制在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區外行駛。
北京是中國最早實行汽車環保分類制度的城市,早在2002年就建立了“黃綠標”制度。隨后,深圳、青島等東部城市也相繼出臺“黃綠標”制度和相應限行措施。
然而,汽車環保限行卻使“二手車”市場滋生出一種怪象:有人專門低價收購“黃標車”,再轉賣到沒有實施限行的欠發達城市。
從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到貴陽掛職任市長助理的楊宇梁說,貴陽市有不少汽車是外地環保限行淘汰,甚至經過翻新改裝的。這些車是城市環境和交通安全的潛在威脅,西部城市該對它們說“不”了。
?。玻埃埃鼓辏吩?,環境保護部印發《機動車環保檢驗合格標志管理規定》,要求各地結合實際推進實施,最終統一全國環保標志標準,實現環保標志規范化管理,規范和加強機動車尾氣排放的監督管理。
按照《規定》,裝用點燃式發動機汽車達到國I及以上標準的、裝用壓燃式發動機汽車達到國III及以上標準的,核發綠色環保檢驗合格標志。未達到上述標準的機動車,核發黃色環保檢驗合格標志。
此舉被認為是推進汽車環保限行,鼓勵“黃標車”加速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