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北煤南運”“西煤東調”“西電東送”“西氣東輸”是我國能源生產與消費的基本格局。這種能源資源與消費市場逆向分布的狀況,客觀上造成了我國煤、電、油、氣運輸長期緊張和資源的極大浪費。如何改變這一不合理的格局,推進西部地區能源綜合開發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西部的騰飛是當前一項緊迫而艱巨的任務。(《半月談內部版》2011年第1期)
“金三角”地位日益凸顯
能源化工“金三角”范圍包括寧夏寧東地區、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陜西榆林地區,以及與該地區資源開發相關性極強的陜西延安地區和甘肅隴東地區。
2009年,這一區域內原煤產量占全國的20%,天然氣產量占全國的25%,油氣當量占全國的近1/8。統計數據顯示,能源化工“金三角”地區,是我國罕見的能源富集區,同時蘊含豐富的光能、風能資源。2010年前三季度,“金三角”原煤產量約為8.89億噸,占全國當期產量的36.34%。
隨著資源逐步減少,開采難度加大,我國能源重心西移趨勢越來越明顯,“金三角”已經具備條件建設一個內聯度強、相對獨立完整的國家能源經濟區。目前,“金三角”地區已經擁有一大批煤化工產業項目。寧夏寧東85萬噸煤制甲醇、52萬噸煤制烯烴已經建成;鄂爾多斯108萬噸煤炭直接液化已經投產,年轉化煤炭能力超過6000萬噸;榆林50萬噸中溫煤焦油輕質化項目也已經建成投入運營。
從區位上看,能源化工“金三角”位于我國陸地國土腹心,居于天津、青島等港口與大西北、中亞之間新亞歐大陸橋的中樞位置。目前已建成包蘭線、甘武線、寶中線等,銀川-西安快速鐵路、銀川-鄂爾多斯-北京快速通道等已列入國家規劃。
綜觀全局,能源化工“金三角”資源富集、交通便利,綜合開發優勢明顯。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吳吟認為,“金三角”具備能源快速發展的潛力和條件,是我國未來能源供應增長的主力軍。
問題日益嚴峻
雖然能源化工“金三角”均位于鄂爾多斯盆地,但此區域分屬寧夏、陜西、內蒙古和甘肅四個省區,由于缺乏統一規劃,各地搶著上大量能源化工項目,造成產業雷同、無序競爭以及開發模式粗放、盲目擴張無序、資源浪費明顯、生態破壞嚴重、利益沖突加劇等一系列問題,一些地區甚至出現了假借煤化工項目搶占煤炭資源的現象。
陜西省地質調查院院長王雙明表示,目前“金三角”地區主要是能源開發格局難以優化,資源的利用方式比較粗放,技術標準較低,能源利用率低;能源產區生態脆弱,環境壓力大,塌陷區問題嚴重;資源回收率低,資源浪費嚴重,許多礦區煤炭回采率才30%左右。
陜西省府谷縣委書記張惠榮認為,各資源產區都有做大做強能源產業的構想,這需要國家在戰略層面統一考慮,否則就有可能出現整體失調的現象。目前各礦區發展需要有一個統一的規劃,改變各地建設水平不一、發展模式和發展程度不平衡、產品和產業結構不協調的局面。
當地基層干部和專家認為,能源開發如何與地方經濟協調發展,是“金三角”能源區面臨的重大問題。過去,能源開發對當地經濟帶動作用不明顯,許多地區明顯滯后于全國的發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以往能源開發一直是簡單地輸出一次能源產品,缺乏延伸產業和共生產業,這種能源開發的單純抽血模式,不利于激發能源產區的積極性。另外,由于利益分配機制尚未理順,國有中央企業、國有企業與地方企業、政府和當地群眾之間的利益博弈已經影響了未來能源的有序開發,一些地區甚至出現畸形的開發態勢。
資源集約與環境友好是根本方向
2010年,內蒙古陜甘寧能源化工“金三角”綜合開發被提上了國家議事日程,國家能源安全保障區、西部大開發戰略新高地、國家能源資源低碳利用技術示范區、生態文明先行區、內陸開放型經濟示范區等成為其未來發展方向。這些戰略定位為能源化工“金三角”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目前,“金三角”區域內一批大項目建成投產或正在建設之中,以煤、電、煤化工為主導,上下游產業衍生配套的大聚集格局和產業體系已初步形成。
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將發展的基本模式定位為規模化發展,提出要走循環經濟新路,通過“大集團引領、大項目支撐,集群化、園區化承載”提高產業聚集度,發揮規模效益。如今,陜北的許多項目都實現了對資源的“吃干榨凈”,上游企業的產品和副產品成為下游企業的“營養物”。靖邊縣能源化工綜合利用產業園把油氣煤鹽四大資源“擰”在一起循環利用,一期投資300多億的19個項目,都因產業間的循環而形成相互關聯的產業鏈。
半月談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陜北許多企業已經嘗到了循環經濟的甜頭,市場競爭力因此明顯增強。沒有鎂礦資源的府谷縣,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金屬鎂產區,全縣金屬鎂產能占全國1/3。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里的金屬鎂生產線只是陜北能源區循環經濟的一環,其熱源是蘭炭生產排放的尾氣再利用,僅此一項每噸金屬鎂就能節省8噸~10噸煤。
榆林市市長胡志強說,目前一批國內外大公司已進駐榆林,規模化發展初見端倪。美國陶氏、中石油、中石化、殼牌、正大等世界500強企業和神華、魯能、華能、華電等數十家國內知名企業都在這里落戶。
卓創資訊研究所所長崔科增認為,“金三角”地區有豐富的能源資源,而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經濟發展水平也相對落后。長期以來,該地區存在著盲目開發資源浪費和破壞生態環境的情況。所以,集約化發展與生態環境友好型發展應該成為這一地區的根本發展方向。
區域一體化是制度保證
國際國內經驗表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越來越取決于地區之間的協作與融合能力。“金三角”地區要解決目前制約區域經濟發展的矛盾,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提升區域總體競爭能力,應當淡化行政色彩,強化經濟功能,推進一體化發展。
陜西省投資集團副總經理趙軍認為,內蒙古陜甘寧需要進一步統籌和調整煤化工、煤電產業發展。一方面,科學謀劃四省份煤化工產業布局和區域分工,合理控制建設規模,防止重復建設。另一方面,在煤炭產區大力發展坑口電廠,改變長距離運輸煤炭的弊端,變輸煤為輸電。
同時,要統籌“金三角”能源經濟區的交通運輸系統建設,根據能源基地布局,適度超前,統一規劃建設鐵路、高速公路、管線建設,構建多元化運輸體系,從根本上緩解交通運輸對能源供給的制約。
吳吟表示,從目前的開發利用來看,“金三角”區域的統籌開發,必須打破行政區域和行業的界限,合理確定各地能源開發規模和產業發展重點,不能各自為政、重復建設。
金銀島大宗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分析師認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有利于區域內部優勢互補、效應集聚、成本降低和整體利益提高,從而有效提高外部競爭能力。我國實施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地區如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效應正逐步顯現,這對能源“金三角”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專家建議,“金三角”的發展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聚集為重點,以技術創新為支撐,以重大項目為抓手,以居民增收為根本,制定統一規劃,繪制一張藍圖,促進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區域市場“一體化”。
配套政策支撐是關鍵
崔科增認為,目前,能源化工“金三角”規劃即將上升為國家層面戰略,國家應盡快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并在財政、稅收、金融及產業政策等方面給予更多優惠,在項目安排和審批上給予更大支持。這些配套政策是“金三角”成為西部騰飛新引擎的關鍵。
首先,在不打破現有行政格局的前提下,建立專門的協調機構統籌“金三角”區域管理,統籌編制區域發展規劃,制定適合“金三角”特色的產業發展政策。其次,探索建立企業和項目在區域內轉移的利益協調機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在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方面獲得優先支持。第三,制定相關政策時,應當理清地方政府與企業間的關系,以便政策能有效執行。
張惠榮認為,能源資源的大規模、高強度開發,將帶來一系列環境問題,因此,必須建立行之有效的資源環境補償機制。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資源生態環境恢復補償機制,將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成本納入完全成本核算體系,加大生態環境治理投入。另一方面,加快推進改革和完善資源稅和資源補償費征收辦法,由按產量征收改為按資源消耗量征收,運用經濟手段保護能源資源。
崔科增建議,依托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和人力成本較低的優勢,東部相關企業特別是央企應積極率先參與“金三角”地區的開發和投資,起到表率作用。此外,像煤機、機電、基礎設施相關企業也應抓住時機積極介入,早投入早受益。(半月談記者 胡俊超 儲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