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濟南7月24日消息(記者季蘇平 山東臺記者單亮 臨沂臺記者聶金芳)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環保產業被列為我國戰略型新興產業。然而記者調查發現,大量環保企業日子并不好過,這些朝陽產業為何舉步維艱?
楚文建是山東一家污水處理設備公司的總經理,企業剛滿“兩歲”,經營額已經超過了2000萬,然而其中的艱辛讓他感嘆不已。為了渡過創業初期最難時期,公司把辦公地址選在了濟南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環保科技園,因為這個園區成立的初衷就是通過政策及相關服務,大力扶植高新環保技術產品和企業。然而兩年的時間過去了,他卻沒有享受到任何的政策扶持:
楚文建:環保企業做污水的,你第一年免他稅,能怎么樣,你每月收他幾千塊錢的稅有什么必要呢?我免你稅,第一年讓你安心發展,第一年做市場多難啊,你想想?萬事開頭難。
不光沒有稅收優惠可以享受,現在楚文健公司力骨干連戶口都上不了,原因還是企業規模不夠大:
楚文建:我們公司到現在,幾個科技人員,幾個核心技術人員,落戶問題一直沒有解決,這樣就給公司人員帶來不穩定。
和其他眾多中小企業一樣,融資難,貸款難,常常讓公司的運作捉襟見肘,有時資金鏈甚至幾近斷裂。更讓楚文健和同事們委屈的是屢屢遭遇“歧視”。過去兩年公司申請了七項國家專利,沒有拖欠過一次貨款,沒有一起經濟糾紛。卻始終和各項“優秀”評比無緣:
楚文建:3A級企業、誠信企業這些評比,全部被那些大的企業獲得。我覺得政府要從理念上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每年在評比的時候專門為中小企業、甚至是小企業設立獎項。
2010年我國環保產業總產值達到了2萬億,大幅超過工業增速,節能環保產業已經成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然而在著名環境化學家董金獅看來楚文健的遭遇絕對不是個案:
董金獅:國家的政策,只是在上面,到了下面一些中小企業,特別是一些民營企業享受不到,實際上環境保護是以政府的政策為指導,需要企業運作,全民參與,科學支持。
低碳專家易鵬建議,國家應該盡快推出“碳稅”等政策,平衡環保產業與高耗能產業之間的收益鼓勵環保行業的發展:
易鵬:國家應該征收碳稅,使得高耗能產業的成本更高,通過稅收來平衡,給予環保產業更大的發展空間,從而讓環保企業有更大的規模。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推出新聞線索爆料平臺、新聞熱線4008000088,登錄平臺或撥打熱線電話,即可將您手中的新聞線索第一時間反饋。我們將第一時間派出記者調查事件、報道事實、揭開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