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得說,貯箱模盒實際上是裝燃料的容器。燃料需要排放、加注,盒子也要隨之壓縮、拉伸,所以模盒“長”得就像個可伸縮的手風琴風箱,工作起來就像個打氣筒活塞。
“我們研制的盒子經受了數百次拉伸、壓縮試驗后,依舊安然無恙。此前中國運載火箭有類似貯箱模盒的技術,但不論是固體的、液體的都是一次性的,這次實現了反復加注、重復使用的目標。”南京晨光集團公司研發中心高級工程師施云鵬表示。
由于空間站燃料要隨目標飛行器在太空運行相當長時間,裝燃料的模盒需要高度耐腐。“我們研制的模盒,燃料放在其中數年也不會令其‘動容’。”施云鵬表示。
在研制之初,研究團隊遇到三大難題:用幾張紙厚的鋼板加工出大直徑的環型膜片,并且要保證精度;加工所用工藝裝備沒有可參考的先例;保證焊接工藝穩定性。
攻關團隊十年研發之路也曾兩次“卡殼”:生產出可供焊接的合格膜片后,由于沒有現成的焊接規范,焊材壁薄,焊接的困難跳到前臺。經過努力,一道較為滿意的焊縫總算焊成,當制成的膜盒進行拉伸強度試驗時,產品出現較大范圍裂縫,研制工作再度走入困境,所有科研人員心情一下子跌到低谷。
施云鵬說,經過連續奮戰,終于研制出基本滿足要求的膜盒產品,并通過了壓力試驗、氦質譜檢漏試驗、極限拉伸壓縮試驗。自2002年開始,經歷模樣、初樣兩個階段,而又歷經近10年的艱苦研發之路,十年磨“盒”終于成功,而后將在載人航天工程中得到更多應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