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開始,環保部發布的《環境空氣PM10和PM2.5的測定重量法》(以下簡稱《測定》)開始實施。《測定》首次對PM2.5的測定進行了規范,但在環保部近期進行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修訂中,PM2.5并未被納入強制性監測指標。
目前,日、美、印、歐盟等都已陸續將PM2.5納入國標并進行強制性限制。在我國1996年版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PM10被列入控制標準,但未將PM2.5列入。
10月30日開始,北京連續三天陷入大霧的包圍之中,市環保局公布的空氣質量卻只是“輕度污染”。而在微博上,網友們貼出美國大使館公布的不斷破300的空氣污染指數。雙方差距如此之大,主要是因為我國未納入PM2.5監測。
環保部門專家表示,將PM2.5列入空氣質量指標進行監測,我國技術上并不存在問題,只是“時機不成熟”。對此,相關人士解釋稱,目前我國PM10的濃度水平還比較高,問題還沒得到根本解決,而PM2.5的污染情況較重,如果制定實施PM2.5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將大范圍超標。據京華時報
PM是“顆粒物質”的縮寫,PM10代表直徑等于或小于10微米的懸浮顆粒,可被吸入并富集在人體的呼吸系統。但PM2.5對人體健康威脅更大,極易富集于肺部深處,是導致黑肺和灰霾天的主要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