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各界熱評驅動下,氫燃料汽車仿佛成為中國汽車未來價值取向。不過頗有些中國式幽默的是,由26位國內外傳統發動機專家一年前聯名提給國務院的質疑氫能源技術前景的信,卻在前些日曝光了。
聯名上書的專家顯然有些不識時務。因為一些中國企業已在此高科技領域做了些許努力:上海某新汽車企業已有喝“氫”的轎車亮相工博會;本土某企業將造時速200公里的氫燃料車,2010年實現產業化。而另外一些企業則正心急火燎地申報項目,惟恐未來走上“窮途未路”。
如些光景,似乎民眾不日即可開上新玩意上下班了。難道敢膽“棒喝”,出師無名?按照這些專家們的說法:所謂的“氫能源”實際上是用其它能源將海水轉換成氫氣,再用氫氣作為燃料通過燃料電池轉換為動力。這個過程中并不“溢出”任何“能”,“氫能源”實際是“氫燃料”。而氫燃料電池技術至少在50年或100年以后才能看出最終結果。就眼下來看,氫燃料車要成為主流,無疑是個天大的“真實謊言”。
學術界“大聲說話”,與此相反卻是相關人士的保持沉默和輕描淡寫。但這不影響國民意識的共同追問:讓一個跨國商業“陰謀”曝光。氫能源概念始于三年前的美國,近年來被大肆鼓吹,并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它的商業“障眼法”理解可有另外一故事做參考。
上世紀80年代,美國在研究中發現“陶瓷絕熱發動機并不能提高熱效率”,但美國廠商和相關機構故意虛張聲勢,誘導日本企業搞陶瓷絕熱發動機。日本企業經過數年或十數年的努力后發現,它不能改善發動機的熱效率,最終只能放棄。
盡管有人認為這些專家們有點“一元論”,但我們仍然看到,在寡情薄義的逐利世界,在信任危機重重的社會氛圍里,“正氣”這個詞仍是日常美學的最高尺度。文/徐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