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也收到了同樣的協議。”朱先生說,在簽署協議后,他曾多次接到臨淄區政府相關負責人的電話,“事情已經完全解決,你們就不要繼續了。”
張店區通濟花園11號樓業主楊先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山東省環保廳出具的 《改建鐵路膠濟線增建四線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通濟花園6號樓、11號樓均處于環評報告的環保拆遷范圍內。
本應進行的拆遷現在卻不了了之。朱先生認為,主要原因在于膠濟鐵路客運專線屬公司運營,而其所有的山東省政府與鐵道部的背景,使得環保部環評報告被束之高閣。
“環保部要申請法院強制執行,可是向哪個法院申請呢?恐怕還是(向)原來的鐵路法院(申請)。這樣一來,執行上肯定會大打折扣。”淄博市張店區一位政府部門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該人士的另一個身份是受膠濟鐵路客運專線影響的小區業主。
6月6日前后,環保部環評司驗收處的工作人員在答復朱先生時表示,“我們的處罰權力有限,20萬元罰款已是最高限額。”
環境執法無力局面亟待改善
叫停不停。膠濟客專不是孤例。
近日,哈藥集團因臭味難消和污水超標排放遭到媒體曝光。權威機構的檢測顯示,其水污染物排放超過國家規定極限值的10倍以上。
早在去年11月,就有居民在黑龍江省環保廳網站上詢問“‘哈藥怪味’何時了”。對此,黑龍江省環保廳引用了哈藥總廠自撰的材料進行回答,結論是“搬遷是解決氣味問題的根本辦法”。但搬遷的錢由誰來承擔,至今仍困擾著搬遷計劃。
有環保人士對此表示,國家目前缺乏明晰重大污染之后賠償的相關法律,僅靠國家環保部來開罰單,而不是通過法律程序進行訴訟,企業大多存在僥幸心理,這實質上是對污染行為的一種縱容。
環保部環評司相關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透露,在相關事件處理上,因不具備強制執行能力,環保部只能按程序進行經濟處罰,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截至目前,環保部叫停膠濟鐵路客運專線的大限已過10天,但膠濟鐵路仍在運行。
環保部一位相關負責人表示,“現在環境執法基本就是罰十多萬元了事,環境執法無力的局面亟待改善。”
歡迎發表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