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要毒死,不要窮死。”這是2005年進行招商引資時,燕尾港鎮廣為流傳的一句“名言”。
不過,據臨港產業區管委會副主任王余亮介紹,之前的規劃已經基本停止,目前,產業區正在制定新的整體規劃,尚未正式實施。然而是什么原因導致之前的規劃停止,王余亮沒有回答。他介紹,臨港產業區內的化工廠,大多是當地新建的化工廠,其中也有一小部分是從蘇南或其他地區搬遷過來的。“這么多化工廠多少存在污染,需要一步步來。”他希望當地群眾能夠理解政府。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環保專家告訴記者,江蘇省擁有的黃海海岸線長達953.9公里,而從鹽城到連云港的蘇北海岸線占了其中的大部分。近10年的時間里,在這條海岸線上,已經涌現出近10個沿海化工園區。化工業之所以“青睞”蘇北沿海地區,是因為長三角地區一些重污染化工企業在當地政府的驅逐下急于尋找落腳點,而蘇北欠發達地區則將此視為發展經濟的大好機會。化工業投資周期短、見效快,在《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中,化工業被確定為蘇北經濟發展的首選。
然而這樣一種經濟發展模式,給蘇北沿海地區帶來的后果也是相當嚴重的。2009年鹽城一家化工廠偷排污水,導致鹽城市城西水源遭酚類化合物污染,兩家自來水廠關閉,數十萬人飲水受影響。今年2月份,響水縣因有人謠傳化工廠氯氣泄漏并將發生爆炸,導致幾萬居民連夜逃出縣城,逃離中造成4人死亡多人受傷的慘劇。
該環保專家說,現在很多化工企業,往往是到一個地方做兩三年之后就撤離,錢賺到手了,留下的污染、工人安置等爛攤子,化工企業卻不會為此買單。兩三年間留下的環境問題,也許二三十年都無法恢復原狀。他認為,雖然化工企業能給蘇北等沿海地區帶來很可觀的經濟效益,但是這究竟是機會還是陷阱,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
□快報記者 匡笠 徐振 連云港報道